巴黎和平协约

巴黎和平协议(英语:Paris Peace Accords越南语Hiệp định Paris về Việt Nam協定Paris𧗱越南)是越南共和国(南越)、美国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于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签订的一个和平协议。

Paris Peace Accords
巴黎和平协约
结束越南战争及恢复和平的协定
越南和平条约
签署日1973年1月27日 (1973-01-27)
签署地点 法国巴黎
谈判方
签署者见下
缔约方
收录于维基文库的条约原文
维基文库Paris Peace Accords
巴黎和平协约

巴黎和平谈判史

编辑

巴黎协定的谈判于1968年5月13日开始,于1973年1月27日结束,但不可不提到这一历史性谈判前所发生的一切问题。

1964年8月美军发动东京湾事件。1965年2月,美军开始地毯式轰炸北越的城市乡村。1965年3月大量美军地面部队进入越南南方作战,高峰时达到55万兵力,开始全面介入的“局部战争”。美方在外交上出击,发表了《越南问题从何而来》白皮书,归咎于越南民主共和国,并宣布美军愿意在“北越停止对南越的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全部撤离。在此背景下,1965年12月召开越党三届十二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坚持战略决心,采用政治斗争与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策略并将其与军事攻击配合,主动攻击敌人”。越共发动了1965-1966年旱季攻势。1967年1月召开越党三届十三中全会决议“南北推进战斗,提出外交斗争主张”,造成边打边谈的局面,迫使美方降级战争,提出了策略性口号:“只有美国无条件停止轰炸等针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轰炸活动,越南才会同美方谈判”。越共继1966-1967年旱季攻势后,为了使出决定性的一击,越党中央于1968年1月通过决议:“情况让我们将南方革命战争转入进攻与崛起新时期,旨在争取决定性胜利。”在南方4大城市、44个市县以及数百个乡镇进行了春节总攻势与总起义,震动了美国国内舆论,挫败了美国以军事手段在越南战争中取胜的信念,迫使林登·约翰逊总统宣布自1968年3月31日起“部分停炸”北越(非军事区除外),并于1968年5月13日坐到巴黎谈判桌前开始了巴黎和平谈判。

1969年初,尼克松上台后提出了“尼克松主义”,采取越南战争越南化政策,改善与苏联、中国的关系,企图孤立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制造谈判桌上的优势。越共中央政治局确定主要任务为“让敌军降级战争,迫使美国单方面撤离一部分兵力”。在谈判过程中,美方一再要求“双方一同撤军”,但越方坚决不接受,美方只好于1971年11月10日放弃折翼要求。

“边打边谈”斗争三年,越军发动了1969-1970年和1970-1971年旱季攻势取胜;1971年美军单方面撤军将近40万。1972年春夏战略进攻出乎美军预料,完全解放了广治省昆嵩北部以及东南部平原的禄宁镇,为1972年7月巴黎谈判进入新阶段创造了条件。尼克松政府出动B52战略轰炸机对河内、海防等北部城市进行毁灭性轰炸,旨在争取谈判桌上的主动权。越军防空作战,“河内空中奠边府大捷”,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于1973年1月27日签署《关于在越南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

巴黎和平谈判历时五年,201次公开会议、45次高层闭门会议、500次记者会、1000次采访。

协议内容主旨

编辑

协议的目的是停止越南战争,谋求和平。协议终止了美国的直接参战,以及达成临时停火。协议内容包括在80日内释放战俘、国际控制及监察委员会监察双方停火、南北越举行自由及民主选举、美国撤军,以及两越统一。该协议的协商始于1968年,其间有过多次长期停滞。促成该协议的主要调停人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季辛吉和越南代表黎德寿。他们因此而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黎德寿以越南尚在战乱中为由谢绝领奖。

1971年协约签订前的和平谈判
1973年协约 签订时南越越共在越南南部的势力分布情况。当时南越政府仍控制越南南部约80%国土及90%人口,但此数据带有争议。
1973年1月27日,巴黎和平协约签订

协议条款

编辑

协议条款包括:

  • 美国及其盟国于60天内撤走所有军队或武装力量
  • 战俘归还与上述同时执行
  • 美国自越南北部的港口清除所有地雷水雷
  • 越南南部将实行停火,随后将精确划定了越共和南越政府控制区域
  • 建立由越共、南越政府和中立机构组成的“民族和解与协和全国委员会”,以及在越南南部实施民主自由和组织自由选举。
  • 建立由加拿大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波兰四国组成的“国际控制和监督委员会”,另外建立由四方组成的“联合军事委员会”,以落实施停火。两者同时执行。
  • 老挝柬埔寨撤军。
  • 除非作更换用途,否则禁止在越南南部输入战争物资。
  • 禁止将更多的军事人员引入越南南部。
  • 美国需向印度支那地区的“治愈战争创伤”提供财政捐助。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