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质铀矿(英语:Uraninite),曾被称为沥青铀矿(英语:Pitchblende),是一种放射性的,富含矿石,主要成分为UO2,同时因氧化含有不同比例的U3O8。铀的放射性衰变导致矿物含有的氧化物和微量的。它还可能含有稀土元素[2][4]

晶质铀矿
来自德国Niederschlema-Alberoda矿床的沥青铀矿
基本资料
类别氧化物矿物
化学式UO2
IMA记号Urn[1]
施特龙茨分类04.DL.05
晶体分类六面体 (m3m)
H-M记号:(4/m 3 2/m)
晶体空间群Fm3m
晶胞a = 5.4682 Å; Z = 4
性质
颜色钢黑色至丝绒黑色、棕黑色、浅灰色至浅绿色;透射光下,淡绿色、淡黄色至深棕色和绿灰色(薄片)
晶体惯态团块状、葡萄状、颗粒状,八面体晶体稀有
晶系立方
解理不清晰
断口贝壳状,参差状
莫氏硬度5–6
光泽半金属、油脂、泥土
条痕棕黑色、灰色、橄榄绿色
透明性不透明
比重10.63–10.95
光学性质各向同性
其他特征 放射性
参考文献[2][3][4][5]
主要品种
沥青铀矿团块状
Uraninite”的各地常用名称
中国大陆晶质铀矿
台湾方铀矿
港澳晶质铀矿

概述

编辑

晶质铀矿曾被称为沥青铀矿(pitchblende,“pitch”意为“沥青”,因为其黑色;“blende”来源于“blender”,意为“欺骗”),至少自15世纪以来,这种矿物就在德国和捷克边境的厄尔士山脉中的银矿中为人所知。典型产地是历史悠久的采矿和温泉小镇亚希莫夫,位于山脉的捷克共和国一侧,弗朗兹·恩斯特·布鲁克曼英语Franz Ernst Brückmann在1772年描述了这种矿物。[4][6]1789年,马丁·克拉普罗特使用来自德国约翰乔治城矿床的沥青铀矿发现了元素。[7]

所有的晶质铀矿都含有少量的作为铀的放射性衰变产物。玛丽·居礼在1910年使用沥青铀矿为原料,自行加工成吨分离出镭。[8]

晶质铀矿还总是含有少量铅的同位素206Pb和207Pb,它们分别是铀同位素238U和235U衰变系列的最终产物。由于α衰变,晶质铀矿中也存在少量。氦最初是在太阳大气中通过光谱发现的。极其稀有的元素𨱏在晶质铀矿中以极少量(分别约为 200 pg/kg 和 4 fg/kg)存在,由238U自发分裂产生。由于的衰变,在晶质铀矿中每1×1018个铀原子可以发现1个原子。

发现

编辑
 
来自缅因州托普瑟姆的晶质铀矿晶体(尺寸:2.7×2.4×1.4 cm)

目前地球上所发现的已知含铀量最高的矿床分别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Shinkolobwe(曼哈顿计划的最初矿源),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北部的阿萨巴斯卡盆地。另一个沥青铀矿的主要产地在加拿大西北地区大熊湖,与银矿同存。

铀矿石通常被加工成黄饼,这是铀处理过程中的一个中间步骤。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Warr, L.N. IMA–CNMNC approved mineral symbols.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21, 85 (3): 291–320 [2022-10-29]. Bibcode:2021MinM...85..291W. S2CID 235729616. doi:10.1180/mgm.2021.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2. ^ 2.0 2.1 Klein, Cornelis and Cornelius S. Hurlbut, Jr., Manual of Mineralogy, Wiley, 1985, 20th ed. pp. 307–308 ISBN 0-471-80580-7
  3. ^ Anthony, John W.; Bideaux, Richard A.; Bladh, Kenneth W.; Nichols, Monte C. (编). Uraninite. Handbook of Mineralogy (PDF). III (Halides, Hydroxides, Oxides). Chantilly, VA, US: 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December 5, 2011]. ISBN 0-9622097-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March 14, 2012). 
  4. ^ 4.0 4.1 4.2 Uranini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11-10.. Mindat.org
  5. ^ Uranini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0-21.. Webmineral.com
  6. ^ Veselovsky, F., Ondrus, P., Gabsová, A., Hlousek, J., Vlasimsky, P., Chernyshew, I. V. Who was who in Jáchymov mineralogy II (PDF). Journal of the Czech Geological Society. January 2003, 48 (3–4): 193–205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4-23). 
  7. ^ Schüttmann, W. Das Erzgebirge und sein Uran. RADIZ-Information. 1998, 16: 13–34. 
  8. ^ Marie Curie and the Science of Radioactivity. history.aip.org. [2017-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