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兴成(?年—?年),台湾苗栗县三湾乡果农,改良横山梨种植方式以避开台风季节及提升结果率,带动家乡经济,被誉为“三湾冬梨之父”。

曾兴成
出生1913年前后[注 1]
逝世1997年8月以前[2]
职业果农
知名于培育三湾冬梨
儿女曾毓添(儿)

“三湾冬梨”是指经由促成栽培,提早开花,进而提早采收的横山梨,果实和正常季节产出的横山梨是一样的,只是二者的采收季节不一样。

生平

编辑

曾兴成先祖是自新竹横山迁徙至三湾[2],家族在山坡地种稻维生[3]。约1950年前后,三湾曾引进梨树作小规模试种,但十几年从无斩获,众人便认为当地不适合种梨[2]。1962年间,因国际茶价持续走低,再加上山坡地种植的柑桔也遭严重的黄龙病,当地人又兴起种植水梨的想法[4]。当曾兴成向家人提出弃稻种梨的构想时,不但家人不赞成,也引起街坊邻居讥讽[5]。他想种植的横山梨又称“木头梨”,意思指梨肉质粗糙像啃木头[6]。何况横山梨是春天开花,至中秋左右采收,其间常遭台风侵袭[5]

曾兴成邀约十多位同好农友,引进横山梨苗种植,总共植一千馀株,经三年照顾,终于结出累累的春梨,却被台风一扫而光,使得他家境雪上加霜[2]。后来曾兴成发现,一次九月台把梨树叶子全打落,使得原本次年春天开花的梨树提前于十月绽放花朵,次年六月便提早成熟[6]。于是曾兴成、曾毓添父子就雇请工人在果园内采摘树叶,引起不少民众的好奇,认为父子俩种果树不成功,是想摘树叶泄恨[5]。这种人工摘叶的方法成功促使水梨在十月里开花,结果率却不理想[2]

曾兴成却不灰心,仍积极到各地收购结果率高的梨树枝嫁接,有次打听到南庄乡一户农家的梨树结果累累,便前往要求接枝,但因庭院内有两棵横山梨及一棵山楂梨树,他误剪山楂梨树枝干嫁接在横山梨上,使得隔年嫁接的梨树真的结果,没嫁接山楂梨的果树却无动声色[2][5]。他才发现水梨虽是雌雄同花,但也必须要有异花授粉,才会有良好结果率[2]。1966年,三湾梨农以异花授粉技术,每株嫁接一枝山楂梨作为授粉之用,终于在次年结果,于是将此梨命名为“三湾冬梨”[7]

三湾梨农的栽种方式是在育苗圃里栽种山楂梨,一年后接横山梨枝干,再隔一年,以每株间隔二十台尺分种于山坡地上,三年后就开始于每年九月中旬至下旬,以手工或药剂将梨叶完全烧焦,等叶落后第二十天就会开花,经过一季风霜雨露,隔年春末即可采收[3]。自1968年,三湾的果农们自行运销三湾冬梨,至1971年由农会开办正式的共同运销[7]。每逢产销季节,三湾便设立三个检收站,由共同运销班的班员轮流担任检收工作,将冬梨依重量与品质分中、大、特、特大、超大等五级,再运到果菜公司转售给各地的零售商[3]。1971年10月,台湾省农林厅开始补助三湾乡种梨,起初十七位果农参加,梨园面积十公顷[8]

新竹区改良场三湾产销班于1973年设计了三湾梨梅花注册标志[7][9],成为全台湾第一个在中央标准局有注册商标的水果标志[7],图案是一个大圆圈住两个具有三道弯弧的小圆[3]

至1975年时,三湾的梨园面积已达到一百多公顷,该年生产冬梨廿万公斤以上,运销价每公斤十七元[8]。曾敏添回忆,当时三湾冬梨大都种植在三湾村及内湾村两地,卓兰东势果农,还利用假日包游览车到三湾乡参观栽种梨树技术[5]。1977年报导,三湾农会该年的活期定存就超过七百万元台币,列举了数名以三湾冬梨致富的果农:曾毓芳、曾毓锦两兄弟正花费一百馀万元兴建一栋八十多坪的洋房;锺增和以七分地种植近两百棵的梨树,比起十馀年前靠编斗笠过活,现拥有一栋两层楼、全套电气化的洋房;吴鹄祥更适时发起捐献运动,和五十四位农友共捐款一万八千元,于九月底分送各国中、小学作奖学金[3]

曾兴成因其贡献被称为“三湾梨之父”[9]、“三湾冬梨之父”[10],1981年8月13日被选为第五届十大杰出农家之一[11]

三湾乡农会总干事曾武雄表示,三湾冬梨的极盛时期约维持了十年左右,每季共同运销的数量多达十万箱以上,著实为三湾梨农带来不少收益,但后来消费者转向喜爱果肉饱满、肉质细甜的高接梨,而使冬梨面临冲击,曾毓添遂在1983年把高接梨引进三湾,之后当地梨农纷纷改种,因高接梨肥培期和三湾冬梨抵触难以兼顾,三湾冬梨种植量因而下滑[12]。1996年,三湾冬梨产量已剩下约一万六千箱[13]

1997年《联合报》报导时曾兴成已去世,记者在该报导中指三湾冬梨被视为粗梨,价钱低廉,预测不久就会消失在市场[2]

注释

编辑
  1. ^ 1981年8月23日获表扬为十大杰出农家时年68岁[1]

参考

编辑
  1. ^ 魏永竹. 臺灣大事記——七十年七月一日至九月三十日. 台湾文献. 1981, 32 (4): 223–253. ISSN 1016-457X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陈招池. 地方特產 三灣接錯枝 梨奇好結果. 联合报. 1997-08-09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徐永欣. 三灣梨甜 梨農樂. 联合报. 1977-10-13 (中文(台湾)). 
  4. ^ 廖奎荧. 三灣梨誤接山楂成就一生 高接技術從無到有 前人流汗後人嘗鮮. 中国时报. 2001-07-14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廖志坤. 一鄉鎮一特色 三灣冬梨 一舉成名 一段陰錯陽差的梨枝嫁接過程 卻創造出出名聞全台的三灣冬梨 為三灣鄉帶來一頁農特產的光輝史. 联合报. 1995-02-04 (中文(台湾)). 
  6. ^ 6.0 6.1 陈招池. 《台灣好好》且看「三灣梨」七十二變. 中国时报. 2008-07-12 (中文(台湾)). 
  7. ^ 7.0 7.1 7.2 7.3 陈朝栋. 三灣冬梨 尋找春天. 联合报. 1998-07-13 (中文(台湾)). 
  8. ^ 8.0 8.1 苗栗三灣梨推廣種植成功 每年可生產冬梨廿萬公斤. 经济日报. 1975-07-18 (中文(台湾)). 
  9. ^ 9.0 9.1 范荣达、林玉文. 大湖草莓三灣梨 地方的驕傲. 联合报. 2007-08-23 (中文(台湾)). 
  10. ^ 许俊杰、黄瑞典、林锡霞、张弘昌、林锡霞、林玉文. 《社會萬花筒》 歷年模範農民人生際遇篇 多位神農獎得主與大地合作 展現汗水與智慧的結晶 瓜果蔬梨 從栽培到產銷 創造傳奇 從摸索到昂首. 联合报. 2003-02-28 (中文(台湾)). 
  11. ^ 十大傑出農家 定廿三日表揚. 联合报. 1981-08-14 (中文(台湾)). 
  12. ^ 杨宪州. 三灣梨聲價一度響叮噹果農致富 經農會總幹事細說從頭. 中国时报. 1997-08-19 (中文(台湾)). 
  13. ^ 杨宪州. 高接耐寒產量銳減分級包裝 價格平穩三灣冬梨上市. 中国时报. 1997-05-2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