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核
杏仁核(英语:Amygdala,希腊语:ἀμγδαλή)又名杏仁体,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马体旁回沟的外侧,顶部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
杏仁核 | |
---|---|
标识字符 | |
拉丁文 | corpus amygdaloideum |
MeSH | D000679 |
NeuroNames | 237 |
NeuroLex ID | birnlex_1241 |
TA98 | A14.1.09.402 |
TA2 | 5549 |
FMA | FMA:61841 |
格雷氏 | p.835 |
《神经解剖学术语》 [在维基数据上编辑] |
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有调节内脏活动和产生情绪的功能。引发应急反应,让动物能够挺身而战或是逃离危险。
杏仁核可以产生情绪激励,从而增强记忆。会让人注意到该次经验中最重要的细节。如:被抢的人通常会记得到犯人持用的刀械,而杏仁核受伤的人就不能记得这些细节。
杏仁核判断所看见的物体在情绪上的重要性:猎物、天敌、还是配偶、无关紧要。如果杏仁核变得兴奋,那么说明眼前的东西很重要,神经信号就会向下发送到自主神经系统,心跳开始加速,手掌开始出汗(导致皮肤电阻改变),肌肉开始收缩。如果杏仁核判断看到的是无关紧要的东西,身体就没有上述反应。
压力靠著“释放肾上腺素”和“释放糖皮质素”来强化学习。这两种激素都会作用在杏仁核和海马体的受体上,以增强突触可塑性;但长期的慢性压力反而会大大损害学习能力。
结构
编辑一般杏仁核分为两部,即基底外侧核群和皮质内侧群。
左侧与右侧杏仁核
编辑在一项研究中,刺激右侧杏仁核会引起负面情绪,尤其是恐惧和悲伤。刺激左杏仁核会引起愉快的(幸福)或不愉快的(恐惧,焦虑,伤感)情绪[1]。其他证据表明,左杏仁核在大脑的激励系统中起作用[2]。
右侧杏仁核在表达恐惧和处理引起恐惧的刺激中发挥作用。当一个人受到条件性厌恶刺激时,会在右侧杏仁核内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产生令人不快或恐惧的反应。
性别差异
编辑就性别差异而言,杏仁核是最容易理解的大脑区域之一。在成年大鼠中,雄性的杏仁核大于雌性杏仁核。
功能
编辑情绪记忆
编辑杏仁核体积不大,但对情绪反应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惧。当动物个体遭遇伤害性刺激,大脑杏仁核的特定区域会“因为学会害怕”,从而产生恐惧的记忆。
杏仁核是情绪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结构。和海马体一样,杏仁核对新异刺激出现朝向反应,破坏两侧杏仁核的动物,对新异视觉刺激的朝向反应大为降低,缺乏对恐惧事件的辨识和反应。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会引起杏仁核电活动的强烈反应,并形成长期的痕迹储存于脑中。
其他功能
编辑杏仁核与其它皮质下中枢一样,也是动物神经中枢,它能调节机体呼吸、心血管、胃肠道等的功能,尤其是情绪刺激伴随的动物神经反应受杏仁核直接调控。它亦参与调节机体的性活动、摄食及调控下丘脑的作用,从而参与控制和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神经化学递质
编辑- 胆碱类(Acetylcholine)。集中在ABL,与杏仁核点燃过程有关,电刺激可使乙酰胆碱水平上调。杏仁核是惊厥活动涉及的脑区之一,Soman中毒后,脑内乙酰胆碱迅速在末梢区积聚,造成局部脑区的兴奋而诱发惊厥。
- 单胺类(MAO)。传入纤维来自黑质和腹侧被盖区等部位。这与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一致。杏仁核内5-羟色胺(5-HT)能纤维和受体密度降低,增加ABL内5-HT,不仅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还可使慢波睡眠增加和睡眠加深,由于抑郁症病人常伴有睡眠障碍,抑郁症状缓解后睡眠也转为正常,故有人认为杏仁核中5-HT功能不足可能是二者共同基础之一。
- 氨基酸类(Amino acid)。兴奋性的谷氨酸和抑制性的GABA间的协调平衡对杏仁核功能的正常起着重要作用。谷氨酸激活NOS使NO合成增多,NO作用于相邻的突触前神经末梢,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生成增多而产生效应。
- 一氧化氮(NO)。杏仁核的大部分核团都含有NOS阳性神经元,其中AME和ABL的后部较多。NO与睡眠的关系资料报导有所不同。某些学者分别通过实验,认为NO具有增加觉醒和减少慢波睡眠效应。
- 环化核苷酸(cGMP)。杏仁核中存有大量阿片受体,激活后可使cGMP浓度升高,而生成减少。杏仁核中注射cGMP可增加觉醒,减少慢波睡眠和总睡眠时间,对快波睡眠无影响,用cGMPase抑制剂引起的效应正好与cGMP相反,说明cGMP对睡眠一觉醒的调控有重要作用。
- 肽类(peptide)。SOM能神经活性物质可增强海马体的LTP,促进学习和记忆,临床一些痴呆症的认知和智力障碍与脑内SOM含量下降有关。SOM能神经系统改变是Alzheimer病的特异性致病机理之一,也有人认为其功能可能是通过作用于乙酸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而影响记忆过程的。
-
从不同角度看杏仁核的位置(红色为杏仁核)动画。
参阅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Lanteaume L, Khalfa S, Régis J, Marquis P, Chauvel P, Bartolomei F. Emotion induction after direct intracerebral stimulations of human amygdala. Cerebral Cortex. June 2007, 17 (6): 1307–13. PMID 16880223. doi:10.1093/cercor/bhl041 .
- ^ Murray EA, Izquierdo A, Malkova L. Amygdala function in positive reinforcement. The Human Amygdala. Guilford Pres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