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厅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2月15日) |
柏林爱乐厅(德语:Berliner Philharmonie)是一座位于德国柏林的音乐厅,列名世界百大厅院之一,亦是柏林爱乐乐团的主要表演场地。[4]爱乐厅因其音响效果和建筑结构而著名,内部又可分为席位共2,440席的大厅(Großer Saal),以及席位1,180席的室内乐厅(Kammermusiksaal)。
柏林爱乐厅 | |
---|---|
Berliner Philharmonie | |
概要 | |
状态 | 使用中 |
类型 | 音乐厅 |
建筑风格 | 建筑理性主义[*] |
地点 | 德国柏林蒂尔加滕 |
地址 | Herbert-von-Karajan-Straße 1, 10785 Berlin |
坐标 | 52°30′36″N 013°22′12″E / 52.51000°N 13.37000°E |
起造 | 1960年9月15日[1] |
竣工日 | 1963年10月15日[2] |
启用 | 1963年10月15日[2][3]:23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汉斯·夏隆 |
保护情况 | 建成遗产[*] |
网站 | |
https://www.berliner-philharmoniker.de/philharmonie/ | |
地图 | |
地理位置
编辑音乐厅坐落于蒂尔加滕的南缘,前柏林围墙的西方。
建筑特色
编辑设计者汉斯·夏隆如此阐述自己的观念与构想:“将乐团与指挥摆在中央,为的是消除过去台上与台下的分隔形态。创造者(乐团)与聆赏者团团聚在一起,使人、音乐与空间建立一个新的关系基础。”[3]:23舞台位于大音乐厅的最底部,观众席则按梯田式的分布落于四周,形成所谓的“葡萄园式”。此外天花板也并非平面,而是拔尖的,有如帐篷一般的设计。厅室的设计意在使音响从中央深处扩散,向四面八方传达至听众。在理论上,这样的席位分布(与传统的鞋盒式音乐厅,例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相比,在各位置之间的听觉感受更能趋向一致。又厅内悬吊由君特·希曼克(Günter Symmank)设计的的球形吊灯,每盏灯都包含72个五角形的多胺形叶,旨在投射出勘比自然光的光芒,对各角落观众的视觉刺激也因此而降到最低程度[3]:24。
做为一个现代的演出场地,爱乐厅在硬体方面的设想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包括票房、衣帽间、乐团练习室、办公室、团员休息室、乐器储藏室、广播与唱片录音室、音乐图书馆等一应具全。大厅右侧亦设有管风琴,由徐克(Schuke)公司制造。
在舞台方面,运用了复杂的机械设计,例如指挥位置前方的升降机可以同时运送二架演奏型钢琴,整个舞台广达330平方米的空间,足以制作勋伯格《古雷之歌》(Gurrelieder)这样的超大型作品。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 ^ 我與柏林愛樂的四分之一世紀(011). blogspot.com. 2009-11-28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 ^ 2.0 2.1 我與柏林愛樂的四分之一世紀(026). blogspot.com. 2010-01-08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 ^ 3.0 3.1 3.2 岳尊. 吴心柳 , 编. 音樂與音響 第二期. 柏林爱乐音乐厅 (台北市). 1973.
- ^ Beranek, Leo. Concert Halls and Opera Houses: Music, Acoustics, and Architecture. 2nd ed. Springer. 2003. ISBN 978-0387955247.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Berliner Philharmonie
- 柏林爱乐厅 360°全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