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猿假说

對人類演化過程的假說

水猿假说(英语:Aquatic ape hypothesis,AAH)是对人类演化过程的一个假说,这个假说认为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曾经度过一段半水栖时期,之后才又回到以陆地为主的生活方式。

假说中提出的论点
涉水中的大猩猩

这个假说起源于提出者观察到人类与水栖哺乳类生物之间,存在著类似的生理结构,因此提出这个假说,支持者认为这解释了人类如何演化出双足步行方式与无毛的体表。

目前这项假说已被否证,人类学家更普遍将水猿假说给视为伪科学[1][2][3]

历史

编辑

1942年,德国病理学家魏斯登霍法首先提出这种说法[4],但是没有受到重视。1960年,英国海洋生物学家阿利斯特·哈代在《新科学家》发表水栖猿类的短文[5],但是并未被学界所广泛接受。1967年,英国动物学家莫里斯在《裸猿》中简短提及这个概念[6],英国作家伊莲·N·摩根读到这本书,进而研究并出版一系列有关水猿假说的著作[7]

水猿假说已被否证,人类学家更普遍忽略水猿假说,并将之视为伪科学学说。然而学术界外,这项假说依旧有大卫·爱登堡等少数支持者[1];此外,这项假说已成为一种月经文,直至2019年都还有人尝试推广。[2]

假说

编辑

正统理论 水猿假说
栖息地 5百万年前由于气候干旱化,导致非洲的森林减少,于是人、猿开始分家,原先生活在树上的人类祖先因此离开树林。留在森林的后代便是猿类,迁移至草原的后代便是人类。 5百万年前的大裂谷地区是溪流交错、湖泊遍布的沼泽地。定期泛滥的沼泽地迫使人类祖先使用两足行走涉水。
两足行走 为了解放双手,以持用武器,因此改用双腿奔跑。
在开阔草原上直立行走,可以降低曝晒面积,避免体温过高。
源自涉水所需,可在涉水过程中继续呼吸。
体表无毛 在炎热的大草原追捕猎物导致身体过热,所以褪去体表毛发。 适应水栖环境的结果,可减少水中移动的阻力。

争论点

编辑
水猿假说 支持 反对
体表无毛 和大猿比较,人类体表几乎无毛;反而与犀牛大象等有著水栖祖先的动物类似[8]
人类毛发生长方向与游泳时的水流方向相同[9]
体表无毛只对全水栖性哺乳类有优势,例如海豚,而且这是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结果。
呼吸控制 和其他灵长类比较,人类可自主控制鼻翼张合以达到吸气吐气憋气[10][11],这有助于潜水或游泳。 在椎骨的神经开口的位置,改变的进化定时和大小表明,在人类呼吸控制的,因为增加的复杂性和使用语音而不是进化的水生相的改善。此外,呼吸控制是认为是之前两足行走,从而释放从周围运动的上身肌肉和呼吸允许出现独立运动的速度。自愿语音被认为是足够的进化压力来解释呼吸控制,独立于其他解释。海豚和其他水生物种的发声不认为是堪比人类。此外,某些鸟类有言论和呼吸控制堪比人类,而不水产一个适应的阶段。[12]
潜水反射 当头部浸入水中会发生潜水反射 (心跳减缓、血管收缩)[13] 潜水反射可被解释为对失温的反应[14]
发达大脑 大脑的发展与摄食海产中丰富的omega-3omega-6脂肪酸有关[15] 含必须脂肪酸的深海鱼类的栖息环境与人类栖息的沿海地区相差甚远。
皮下脂肪 和其他灵长类比较,人类皮下有一层脂肪,特别是婴儿[5][16]。与海洋哺乳动物相似。有保暖及浮力的功能。 皮肤里的血管可以绕过脂肪,进行体温调节。
皮脂腺 与其他灵长类比较,人类有著大量扩散的皮脂腺,尤其是鼻子,这在草原净化论中显得不合理,因为这样润滑的鼻子更适合游泳,相反在陆地上这是一种携带大量细菌的不合理之处。[17]
两足行走 陆地上的两足行走造成种种病痛,如背部、膝部及器官的相关疾病,而水栖环境可支持关节和躯干[10][18] 在AAH中引用的两足动物的缺点是往往比较人类中,陆地四足动物的结果,而是人类的进化从未纳入了一段四足运动的。相反,人类的进化特征主要肱,悬挂和登山交通的主要方法,随著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双足移动。此外,人类的拉长下肢,这被解释为提高游泳速度,只出现了智人属的进化后。肱猿是更常见的两足动物不是被地面居住的人,和水生物种的只有鸟在陆地上行驶双足。此外,人类化石记录表明一个逐渐适应的树居到两足行走,而不是一个突然的转变,以水环境。
喉头下降 除了海象等水栖哺乳类外,人类是唯一喉头下降 (鼻腔和口腔相通) 的哺乳动物[9][19]。下降喉头使人类可用口腔呼吸。 人类喉不形如水生动物的喉部;它形成和下降的婴儿开始说话,使它更容易吸水淹死。此外,一个下降喉不是唯一的水生动物,和永久或暂时下降喉可见于狗,猪,山羊,猴子,大型猫科动物,鹿和年轻黑猩猩。主流人类学解释后裔喉作为一种适应通过增加可发音元音的数量和提高人类来控制他们的语音的能力,以改善发声。
鼻子形态 鼻孔朝下可避免水灌入鼻孔[9] 不同种族的人的鼻子的形状变化很大,科学家相信这跟人生存地方的气候不同有关,而且应该是为了在吸入空气时温暖和加湿空气,而不是为了防止在游泳时水进入鼻子。此外,鼻子周围的肌肉并不认为是退化的,反而是有助于人类表达情感以及加强交流。
指间残迹 手指间有著类似蹼的祖迹[20] 所谓似蹼的祖迹不过是一种遗传缺陷,在人和猩猩手上都存在。
鼻毛 在所有已知哺乳动物里只有人类有鼻毛。这一个鼻毛喷嚏和鼻黏膜的进化专属于过滤海洋中大量的浮游生物而不是草原上零星的飞虫,如果在陆地进化则无法解释喷嚏与鼻毛的合理性。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Rae TC, Koppe T. Sinuses and flotation: does the aquatic ape theory hold wate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2014, 23 (2): 60–4. PMID 24753346. S2CID 5456280. doi:10.1002/evan.21408 . most practicing anthropologists are unbothered by the Aquatic Ape Theory (AAT) and its advocates, except perhaps when a student brings it up in lecture 
  2. ^ 2.0 2.1 Rafferty SM. Chapter 6: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pseudoscience. Misanthropology – Science, Pseudo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Humanity 1st (Routledge). 2022: 100–112. ISBN 9781032231778. doi:10.4324/9781003276166-6. 
  3. ^ Regal, Brian. Pseudoscience: A Critical Encyclopedia. Santa Barbara, CA: Greenwood Press (ABC-CLIO). 2009: 25–27. ISBN 978-0-313-35507-3. 
  4. ^ Westenhöfer, M. Der Eigenweg des Menschen. Berlin: Mannstaedt & Co. 1942. 
  5. ^ 5.0 5.1 Hardy, A. Was man more aquatic in the past (PDF). New Scientist. 1960, 7: 642–64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3-26). 
  6. ^ Morris, Desmond. The Naked Ape. McGraw-Hill. 1967: 29. ISBN 0 09 948201 0. 
  7. ^ Morgan's books on the topic include:
  8. ^ Morgan, E. The Aquatic Ape. Stein & Day Pub. 1982. ISBN 0-285-62509-8. 
  9. ^ 9.0 9.1 9.2 Morgan, Elaine. The Aquatic Ape Hypothesis. Souvenir Press. 1997. ISBN 0-285-63518-2. 
  10. ^ 10.0 10.1 Niemitz C. A Theor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Habitual Orthograde Human Bipedalism - The "Amphibisce Generalistheorie". Anthropologischer Anzeiger. 2002, 60: 3–66. 
  11. ^ Patrick, John. Human Respiratory Adaptations for Swimming and Diving. Souvenir Press. 1991. ISBN 0-285-63033 4. 
  12. ^ Langdon JH. Umbrella hypotheses and parsimony in human evolution: a critique of the Aquatic Ape Hypothesis. J. Hum. Evol. 1997, 33 (4): 479–94. PMID 9361254. doi:10.1006/jhev.1997.0146. 
  13. ^ Odent M. We are All Water Babies. Celestial Arts. 1996. ISBN 0890877580. 
  14. ^ Hanna, N; Mustard A. The Art of Diving: And Adventure in the Underwater World. Globe Pequot. 2007: 193. ISBN 1599212277. 
  15. ^ Ellis DV. Wetlands or aquatic ape? Availability of food resources. Nutrition and health (Berkhamsted, Hertfordshire). 1993, 9 (3): 205–17. PMID 8183488. ; Cunnane, S., Plourde, M., Stewart, K., Crawford, M. Docosahexaenoic Acid and Shore-Based Diets in Hominin Encephalization: A Rebuttal.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2007, 19 (4): 578–591. doi:10.1002/ajhb.20673. ; Crawford, M; et al. Evidence for the unique function of docosahexanoic acid (DHA)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hominid brain. Lipids. 2000, 34: S39–S47. doi:10.1007/BF02562227. 
  16. ^ Pawlowski B. Why are human newborns so big and fat?. Human Evolution. 1998, 13: N1. 
  17. ^ Kingdon, Jonathan. Lowly origin: where, when, and why our ancestors first stood up.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242. ISBN 0-691-05086-4. 
  18. ^ Verhaegen M. Origin of hominid bipedalism. Nature. 1987, 325: 305–6. doi:10.1038/325305d0. 
  19. ^ Crelin, Edmund S. The Human Vocal Tract: Anatomy,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New York: Vantage Press. 1987. ISBN 0 533 06967 X. 
  20. ^ Roede M. The aquatic ape: fact or fiction?: the first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a controversial theory of human evolution. London: Souvenir Press. 1991: 99. ISBN 0-285-63033-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