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之战》(英语:Tom Clancy's EndWar),另译“世界戰局”、“終結戰爭”,是一款由上海育碧开发由育碧发行的一款以第三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下的多平台即时战略游戏,此游戏于2008年11月4日于北美上市发售。[5]

末日之战
  • Tom Clancy's EndWar
末日之战封面
类型即时战略
平台Xbox 360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Portable任天堂DSMicrosoft Windows
开发商育碧上海工作室
发行商育碧
设计师迈克尔·普莱特
音乐阿利斯泰尔·赫斯特
马特·里根[1]
引擎虚幻引擎3
模式单人多人合作Xbox Live
发行日游戏机
  • 北美:2008年11月4日
  • 欧洲:2008年11月8日[2]
Microsoft Windows:
2009年2月24日[3][4]

设定

编辑

本游戏描述2011到2014这几年间,由于新的防卫科技终结了核战的威胁,全世界都沈浸在前所未有的和平景象中,但是和平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到了2020年,由于地球上的资源过度消耗导致世界情势再度紧张,各个国家间的任何举动都有可能使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而玩家将在世界三大阵营(美国欧盟俄罗斯)之中选择一个并为自己的阵营带来胜利,本游戏并非改编自汤姆·克兰西之小说。而配合本游戏而推出之同名小说则由笔名David Michaels的作家Raymond Benson所著。

故事

编辑

背景

编辑
 
SLAMS能够覆盖整个地球

2016年,沙特阿拉伯被核弹袭击,导致600万人死亡,大幅地削弱了中东的石油供应,并导致世界发生能源危机。2017年,美国欧盟签署太空-陆地-天空导弹防御系统条约(简称SLAMS),同意共同开发一个全面的,环环相扣的反弹道导弹系统。美国和欧盟向对方互射试验核弹,并确认SLAMS能够准确地摧毁核弹。SLAMS测试的成功,令美国与欧盟大胆地宣布“核战结束”,而全世界亦庆祝这个喜讯。

随着原油价格上升每桶800美元,欧盟成员国被迫巩固其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实力。最终,大部份欧洲国家联合形成欧洲联邦。欧洲联邦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比美国高。但是,英国爱尔兰没有加入联盟,并决定自行组织一个联盟国“新英联邦”。新英联邦在国际上保持中立,但允许欧洲联邦在其领土上布置导弹防御系统。另外,部份国家巴尔干国家和东欧国家因国力太弱而被拒绝加入欧洲联邦。这些国家因原油价格暴升而最终崩溃。这时候,一股新兴势力,俄罗斯,吞并了这些国家,并声称自己的行为只是“收复失地”。随著欧洲联邦的崛起,美国与欧洲联邦开始互相猜忌,并导致其联盟开始破裂。

另一方面,蕴含极丰富天然资源的俄罗斯则取代了中东,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气和石油输出国。俄罗斯在赚取丰厚收入期间,同时开始扩展和现代化其军队,创立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并利用其资源输出国的地位影响世界局势。

美国发展太空军事在2020年达到颠峰,时值美国发展“自由之星”太空站,以维持其国际领导地位。虽然自由之星的部分设计目的是用来作民用研究的,但其馀部份则被用作军事用途。另外,自由之星亦能让美国海军陆战队在90分钟之内到达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

对于美国发展太空军事的行动,欧洲联邦和俄罗斯均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自由之星令到SLAMS的存在价值减少,并且视之为一个挑战。作为抗议,欧洲联邦决定退出北约,导致组织崩溃。欧洲联邦更加占领了所有位于欧洲的北约基地。[6]

战争的前奏

编辑

于2020年3月23日,欧洲联邦的据点不法区(原伊斯特拉半岛)被一群不明武装部队攻击。而欧洲联邦则决定暂时不宣布袭击事件。2020年4月4日,当自由之星的最后一个组件准备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时、同一群不明武装部队攻击了航天中心,并尝试摧毁穿梭机。这些武装部队最终被击退。之后,这群不明武装部队再次攻击欧洲联邦的荷兰地区。在击退他们之后,他们便自称是由巴尔干非洲南美人组成的“被遗忘的军队”。

不久,俄罗斯的明斯克发电站遭攻击。此时,美国情报人员发现欧洲联邦的国防大臣弗朗索瓦·普兰资助了“被遗忘的军队”。因此,美国怀疑这是欧洲政府的一个阴谋,旨在防止美国完成自由之星。作为报复,美国派遣了一队特种部队去绑架普兰,并同时监察哥本哈根的欧洲联邦海军基地。

虽然这队特种部队成功绑架普兰,但是由俄罗斯而来的一个匿名电话提醒了欧洲联邦阻止美国的行动,并俘虏了特种部队。2020年4月7日,美国为了拯救被俘虏的特种部队,便派遣了另外一队部队去执行拯救任务。美国部队成功地阻欧洲联邦菁英突击军的第一次进攻,但欧洲军队在第二次进攻中成功击退美军。欧洲联邦与美国作交易,以特种部队交换普兰。在哥本哈根发生的事情差点导致战争爆发,但美国与欧洲刚好阻止了战争,并在伦敦发起了和谈。而事实上,资助“被遗忘的军队”并捏造普兰资助“被遗忘的军队”证据的国家正是坐收渔人之利的俄罗斯,其目的正是令到欧美之间爆发战争,并最终胜出战争。

在计划失败之时,俄罗斯便决定入侵欧洲联邦的导弹防御系统。在美国发射自由之星的最后一个组件时,俄罗斯便操控欧洲联邦的导弹防御系统击落穿梭机。全体船员被杀害,而新闻报道起初将问题归咎于“故障”和“恐怖分子”,并且最终归咎于“欧洲联邦”。战争因此在欧美之间爆发,而俄罗斯假装协助美国而入侵波兰。但是美国看穿了俄罗斯的把戏,并向俄罗斯宣战。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7]

第三次世界大战

编辑

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因应玩家每回合的战略决定而有不同的结局。胜出的条件是夺取所有三个首都:华盛顿巴黎莫斯科,又或者控制据点达到二十八个,首都的完全夺取需要经过三个回合的胜利,因此在战略思量上更具挑战。所有国家的结局都是该势力占领了全世界,并且会由最高指挥官告诉玩家关于未来的发展。军衔为上校的玩家必须灵活调动手上的部队,包括步兵工兵坦克装步战车(同时具有防空功能)、武装直升机火炮指挥车;以及运用不同的升级,如在步兵中配置狙击手提升反步兵能力、呼叫空袭支援等等,去获得胜利。

与小说情节的不同之处

编辑

在游戏中,美国及欧洲联邦因自由之星受袭一事而开战。在小说中,两国展开联合调查并找出了幕后黑手,并在后来的战争中成为盟友。另外,游戏中的恐怖组织“被遗忘的军队”由俄罗斯资助,而在小说中则是名为“绿色旅”的生态恐怖主义者,该组织的目的是要“在超级强权中拯救环境”,并为小说的续集埋下伏笔。

阵营

编辑
 
2020年世界局势
 美国
 美国附庸国及傀儡政权
 欧洲联邦
 欧洲联邦观察员国
 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附庸国及傀儡政权
 英国
 新英联邦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
 日本
 政权崩溃之国家
 核污染区
 并无提及

在末日之战中,一共分为三大阵营。

美国

编辑

 美国原本一直处于世界领导者的地位。但是自俄罗斯与欧洲联盟崛起后,美国不得不强化军备。美国与欧洲原本是坚不可摧的联盟因为北约的瓦解和欧洲联邦的成立而破裂,美国与欧盟之间正因美国即将发射一个被欧洲联邦怀疑可以用来摧毁导弹防御卫星的巨型军事太空站而陷入一场花费巨大且受人质疑的太空军备竞赛之中,这场对抗变得越来越激烈让美国不得不开始展开军备强化。美国的军队为联合突击力量(Joint Strike Frorce,简称JSF),部队以为基本单位,其原型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指挥官为已经晋升至中将的火线猎杀系列主角史考特·米切尔(Lt. General Scott Mitchell)。[8]联合打击军结合了美国军队的精英部队。[9]美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为动能袭击(Kinetic Strike)。

欧洲联邦

编辑

  欧洲联邦成立于2018年,成立目的是为了在面对世界能源危机与加剧的全球环境与安全问题时,巩固欧洲各国间的政治与经济实力,在游戏中被定义为现实世界中欧洲联盟的军事合作化组织(英国瑞士爱尔兰稍后退出了此组织)。欧洲联邦的军队为欧洲联邦神威军团(Europe Fedration Enforcer Corps,简称EFEC),部队以战术群为基本单位,指挥官为阿马杜·迪邦可将军(Amadou de Bankole)。菁英突击军的部队速度比美国和俄罗斯高,但其装甲则相对弱。欧洲联邦的WMD为战术高能激光(Tactical High Energy Laser)。

俄罗斯

编辑

 俄罗斯在游戏假想历史2016年时,由于中东当地的核战使得俄罗斯成为了世上最大的天然气石油供应国,而俄罗斯便藉著这股力量顺势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到达了冷战以来的巅峰,成为了世界强权之一。俄罗斯的军队为以俄罗斯特种部队为核心的斯佩茨纳兹军(Spetsnaz Guard Brigade,简称SGB),部队的基本单位组成不明,指挥官为施杰·意佐托(Sergei Izotov)将军。其部队装甲比美国和欧洲联邦强,但其速度则相对低。俄罗斯的WMD为真空炸弹(Vacuum bomb),即燃料空气炸弹

评价

编辑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70.36% (DS)[13]
68.00% (PC)[14]
77.76% (PS3)[15]
69.67% (PSP)[16]
78.13% (X360)[17]
Metacritic69 (DS)[18]
68 (PC)[19]
76 (PS3)[20]
68 (PSP)[21]
77 (X360)[22]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1UP.comC[10]
Game Informer7.75/10
GameSpot7.5/10 (PS3)[12]
官方Xbox杂志8.0/10
Fami通34/40 (X360)[11]

末日之战得到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卫报给予末日之战的评分为4/5 [23]。卫报称赞说“单人游戏很容易上瘾…游戏亦由单人游戏延伸至多人在线游戏。”,而卫报指出唯一坏处是其“声控系统”。 gametrailers.com给予末日之战9/10的分数,指出“控制战略做得很好”。 而IGN则给予末日之战8/10的分数,指出其唯一缺点为“缺乏创意的单人战役”。 另外,Game Spot的凯文·范罗给予末日之战7.5/10的分数[12],称赞其“创新的语音操控系统”和“不间断的在线多人游戏设定令战争有意义”,但认为其故事情节不足,且战争像“石头、剪子、布般简单”。 1UP和电子游戏月刊都给予末日之战C级评分。[1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uminations on the Audio Design of Tom Clancy's EndWar. Ben Houge. [200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2. ^ Ryan Geddes. EndWar Beta Open to Pre-orderers. IGN Xbox 360. IGN Entertainment. 2008-08-26 [2008-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6). 
  3. ^ 存档副本.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9). 
  4. ^ Steam 上的 Tom Clancy's EndWar™. Steam.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5. ^ 育碧台湾. [201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7). 
  6. ^ Story EndWar Ubisoft.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5). 
  7. ^ EndWar: Prelude to War.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8. ^ EndWar Preview. [200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0). 
  9. ^ EndWar Riflemen Profiled. [201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4). 
  10. ^ 10.0 10.1 EndWar Review. 1up.com. [2009-03-21]. 
  11. ^ New Game Cross Review - エンド ウォー. Weekly Famitsu Hong Kong. Vol.68. Pg.25. 6 February 2009.
  12. ^ 12.0 12.1 Tom Clancy's EndWar Review. GameSpot. [2009-03-22]. 
  13. ^ Tom Clancy's EndWar (DS). Gamerankings.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14. ^ Tom Clancy's EndWar (PC). Gamerankings.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15. ^ Tom Clancy's EndWar (PS3). Gamerankings.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16. ^ Tom Clancy's EndWar (PSP). Gamerankings.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17. ^ Tom Clancy's EndWar (X360). Gamerankings.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18. ^ Tom Clancy's EndWar (ds:2008). Metacritic.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19. ^ Tom Clancy's EndWar (pc:2008). Metacritic.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20. ^ Tom Clancy's EndWar (ps3:2008). Metacritic.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21. ^ Tom Clancy's EndWar (psp:2008). Metacritic.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22. ^ Tom Clancy's EndWar (xbox360:2008). Metacritic. [2009-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23. ^ Allan, Keri. Tom Clancy's EndWar.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10-30 [2009-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