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真花

一类已灭绝的侏罗纪被子植物

潘氏真花(学名:Euanthus panii)是一类已灭绝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分布在相当于今日中国辽西地区的区域。潘氏真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完全花,花被片分化为花萼花冠,也具有雌蕊雄蕊,拥有完整的四轮花器官。[1]然而亦有学者对此存有异议,认为其应该是一种松柏类植物。[2]

潘氏真花
化石时期:中侏罗世卡洛维期-晚侏罗世牛津期[1], 166.7–161.8 M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属: 真花属 Euanthus
种:
潘氏真花 E. panii
二名法
Euanthus panii
Z.J.Liu et X.Wang, 2015

词源

编辑

潘氏真花的属名Euanthus为拉丁语中“真正的”之义,以表明潘氏真花是植物学意义上的完全花。而种加词panii则是被赠与潘氏真花正模标本化石的发现者潘广先生。中文名含义与学名相同。[1]

发现过程

编辑

中国古植物学家潘广(1920—2014)于20世纪70年代下放到辽西农村时,在葫芦岛市三角城收集到了潘氏真花的标本,[1]并曾数次在自己的相关论文[3][4]或国际会议上宣告侏罗纪被子植物的存在,但是并未在其生前得到广泛的承认和支持,其本人也遭受了一些非议。[5]如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曾专门发表论文反驳潘广的发现,[6]辽宁古果的发现者孙革也曾对这一发现持反对态度,[7]直到其本人在1998年发现辽宁古果,2002年发现中华古果,才转变态度。[8]

2013年,[9]潘广将标本捐赠给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由王鑫研究员和(中国)国家兰科中心刘仲健教授进行研究后,于2015年正式发表,种加词也被赠与潘广先生以示纪念。[1]

形态结构

编辑

潘氏真花是植物学意义上的完全花,具有完整的四轮花器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1]

其花部为5基数,长12毫米宽12.7毫米,子房半下位,花周位,花萼、花瓣及雌蕊合生。花托横截面五边形,直径2.3毫米。[1]

萼片长3.6-3.85毫米,宽3.6毫米,基部宽1.9毫米,状短粗,末端圆形,凹陷。花瓣长5-5.75毫米,宽3.8-4.2毫米,匙状,较萼片长,与萼片互生,末端扩大成檐,具爪状的柄并以此与其他花部连接。[1]

雄蕊具有4花粉囊,分处两个药隔,具有原位花粉。雌蕊群中,花柱长8.5毫米,宽1.4毫米,具有细长的毛状结构,子房单室,直径约2.2毫米,子房壁内含有一枚单珠被的胚珠[1]

系统地位

编辑

潘氏真花萼片和花瓣的分化、花瓣背面的横纹、五角形花托、细长毛状花柱、缺乏种间鳞,[注 1]以及最重要的胚珠具有包被等特征,支持古植物学家将其置于被子植物而非本内苏铁目之下,四花粉囊两药隔的花药结构更是裸子植物所不可能具有的。[1]

潘氏真花具有花部5基数等真双子叶植物的特点,但是考虑到趋同演化的可能性,该物种的描述者对此暂时保留意见。如果进一步的研究支持其作为真双子叶植物的子类群,则将对现有理论产生进一步的冲击。[1]

科学价值

编辑

潘氏真花具有的花部有定数、萼片和花瓣分化明显、胚珠一枚等特点,均被传统被子植物演化理论认为是较为次生的性状,[10]对传统理论产生了冲击。[5]

潘氏真花作为已知最早的完全花,其在侏罗纪的存在超出了任何目前公认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论的观点,这意味着这些理论存在缺陷,被子植物的历史比以前假设的要长得多。[1]

注释

编辑
  1. ^ 英文:interseminal scale,本内苏铁特有的一种结构,也译为间生鳞片。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Liu, Zhong-Jian; Wang, Xin. A perfect flower from the Jurassic of China. Historical Biology. 2015-03-16, 28 (5): 707–719 [2018-09-30]. ISSN 0891-2963. PMC 4841032 . PMID 27134345. doi:10.1080/08912963.2015.10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英语). 
  2. ^ Patrick S. Herendeen; Else Marie Friis; Kaj Raunsgaard Pedersen; Peter R. Crane. Palaeobotanical redux: revisiting the age of the angiosperms. Nature Plants. 2017, 3: Article number 17015. doi:10.1038/nplants.2017.15. 
  3. ^ 潘广. 华北燕辽地区侏罗纪被子植物先驱与被子植物的起源. 科学通报. 1983, (24): 1520 [201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3). 
  4. ^ 潘广. 华北燕辽地区侏罗纪被子植物先驱化石群的发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 1986, (02): 86-87 [201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3). 
  5. ^ 5.0 5.1 王鑫. 刘仲健. 侏罗纪的花化石与被子植物起源. 自然杂志. 2015, 37 (6): 435-440 [2018-09-30]. 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5.06.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6. ^ 徐仁. 果真华北燕辽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出现了被子植物吗?. 科学通报. 1987, (6): 461-462 [201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3). 
  7. ^ 孙革. 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群的首次发现. 中国科学(B 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 (5): 543-548 [201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3). 
  8. ^ 孙革. 古果属( Archaefructus)研究进展及其时代的讨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 (4). 
  9. ^ 陈轶男. 一朵小花改变古植物学研究. 中国青年报 11. 2015-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6). 
  10. ^ 周云龙; 刘全儒. 植物生物学 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ISBN 9787040451481. OCLC 105166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