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贝勒府

王府

39°56′14″N 116°23′00″E / 39.9373077°N 116.3833309°E / 39.9373077; 116.3833309

涛贝勒府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西城区柳荫街27号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5-22
认定时间1995年10月20日
辅仁大学本部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坐标39°56′04″N 116°22′41″E / 39.93443°N 116.37800°E / 39.93443; 116.37800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清至民国
编号7-1613
认定时间2013年

涛贝勒府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建筑群,为清朝多罗贝勒载涛的府第,并曾做为北京辅仁大学校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校地。

历史

编辑

涛贝勒府的前身是康熙帝的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的愉郡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醇贤亲王奕𫍽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位,迁居愉郡王府。该府遂被改扩建为涛贝勒府,俗称“七爷府”。[1]

载涛“一生颇为通达,能够不断接受新事物,是清末皇室中罕见的新派开明人物,而非因循守旧之辈”。涛贝勒府占地面积较大,但建筑较少,采用西方园林的造景手法,并且在花园南侧辟有大片空地及马圈,以满足载涛对马的爱好。载涛精通骑术,十多岁便学骑射,善于养马、相马以及改良马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毛泽东亲自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马政局顾问。[1]

 
辅仁大学本部旧址

1925年,为维持生计,载涛以16万元将涛贝勒府永久出租,供天主教会在北京筹办辅仁大学。自此,涛贝勒府正式改为天主教辅仁大学。

涛贝勒府的原址如今已被一分为二,南部原马圈、空地及花园为辅仁大学旧址,门牌号为定阜街1号;北部的住宅部分则成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校舍,门牌号为柳荫街27号。如今,涛贝勒府南部的辅仁大学教学楼前的定阜街1号大门口挂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辅仁大学校友会”的牌子,旁边的石碑上刻有“辅仁大学旧址”。[1]

1984年,“原辅仁大学”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涛贝勒府”被定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涛贝勒府”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2013年,“辅仁大学本部旧址”被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编辑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辅仁大学在涛贝勒府原来的空地及马圈处建成。比利时传教士格里森设计了这所大学的建筑,他“到北京后,花费数月时间查询有关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原始资料,并将其与他从中国各地征集来的古建筑照片进行对比研究,他从中国皇宫的城墙、城门和城楼造型中得到某种启发,这些造型显示出中国皇宫那种与众不同的某些特征。”最终,格里森将辅仁大学的建筑设计为全封闭的中国传统皇宫式城堡,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以北海为依据确定,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则仿照西方修道院的形制,四面围合起来。此种“传统复兴式”建筑被视为“体现了建筑师对于中国传统城市美学的较为深刻地理解与把握”。[1] 该校的一位女校友曾描述这座校园:“其雕栏画栋之清丽细致,正如南北朝诗中的宫廷派,其松柏之优雅静谧好比唐诗中的田园诗,其亭廊之曲折委婉又有几分似宋词中的小令,其野花小草,无意拈来还有些许元曲的俏皮妩媚……辅仁的百转千回,清雅况味,是京城中来来往往的大多数人不曾见过的。”[1]

辅仁大学的正门开在定阜街路北(今定阜街1号)。正门内的教学楼于1930年竣工,是一座结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三层小楼,楼顶铺有绿琉璃瓦,玻璃窗均为雕花木框,墙为浅灰色水磨砖。该教学楼完工后,当时同北京东城的协和医院、西郊的燕京大学并称北平三大建筑,均为20世纪初中国结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大型建筑。 [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涛贝勒府与辅仁大学,北晚新视觉网,2012-9-27. [201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