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稠子文化
牛稠子文化(台湾话:Gû-tiâu-tsú bûn-huà)是台湾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该遗址位于台南台地东南侧、台糖虎山农场虎子山四周,恰在原虎山路、文华路二段交会处四周之区域。现今隶属于台南市仁德区成功里[1]。该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牛稠子文化晚期类型。
遗址发现及挖掘过程
编辑牛稠子遗址发现于台湾日治时期1938年4月由车路墘糖厂(今仁德糖厂)职员萩原直哉于糖厂宿舍北侧约500公尺之东侧斜坡处发现,其后萩原氏与当时台南第一高等教师国分直一、翁长林正再次调查确认[2] 。从日治时期至国民政府迁台后,牛稠子遗址经历了地表调查和各项试掘计画。由不同的单位负责,但都缺少整合性的调查研究,以近期2013年的牛稠子范围、内涵调查研究及文化资产价值评估计画,最为全面且详细厘清牛稠子遗址的相关文化内涵及文化类缘。
1960年,学者林朝棨针对西南平原地区进行贝冢调查、1975年宋文薰等地表调查、1976、1991年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试掘、1980年全省重要史迹勘查与整修建议─考古遗址与旧社部分调查、1992年台湾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初步评估第一阶段研究计划、2012年仁德文华二段与2号计画道路叉口牛稠子遗址抢救计画、2013年牛稠子范围、内涵调查研究及文化资产价值评估计画等,而总发掘面积至今共约569.5平方公尺[1]。
遗址主要出土器物
编辑牛稠子遗址属于砂质堆积透水性佳,保存环境不佳,有机性遗物难以保存下来。惟一定年资料为1976年试掘所得之贝冢中之贝壳标本,测得的原始定年资料来为3525±70B.P.[3] 偏牛稠子文化晚期。根据南科园区内的考古资料,牛稠子文化大致可区分为锁港期(距今约4,200-3,800年)、以及牛稠子期(距今约3,800-3,300年)[4][5]。另外牛稠子遗址的文化层平均厚约50公分,最厚文化层可达100公分,相较于前时期大坌坑文化的遗址聚落规模更大,这显示了人群长期居住于此地。
牛稠子遗址的生态遗留多属于潮间带的贝种,因此可以推断距离海岸线应不致太远。工具方面出土石器以开垦用斧锄形器数量最多,也有少量石刀等收割用具。大量的打剥石片、磨石器等显示石器加工应是在当地进行。陶器工艺高度发展,质地主要以红褐色陶,大部分夹砂,少部分为泥质陶。橄榄石玄武岩制成的斧锄形器、犁形器的出土显示与澎湖之间有著密切的相关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