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英
王叔英(?—1402年),字原采,号静学,黄岩亭岭(今太平小河头村)人。
洪武年间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一同被征召,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推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迁汉阳知县,有德政[1]。学醇行正,与方孝孺为至交。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并荐杨士奇入翰林[2]。
靖难之役时,叔英奉旨到安徽广德募兵。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兵陷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叔英自缢于广德祠山玄妙观银杏树下,由道士盛希年葬于祠山之麓。两个女儿投井自尽,“二女井”为纪念王叔英的女儿而建。成化十年(1474年)进士周瑛重修王公墓,“坟墓陵夷,鞠为邱莽,所可识别者,仅有杨公之碑而已。”又作《修撰王公墓记》[3]。
参考文献
编辑- ^ 《明史》(卷143):“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并征至。叔英固辞归。二十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迁汉阳知县,多惠政。岁旱,绝食以祷,立应。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曰:“务问学、谨好恶、辨邪正、纳谏诤、审才否、慎刑罚、明利害、定法制”。皆援证古今,可见之行事。又曰:“太祖除奸剔秽,抑强锄梗,如医去病,如农去草。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帝嘉纳之。”
- ^ 陈纪:《三台文献·王修撰先生事述》记:“一日出郊迎使,遇杨文贞公士奇于旅舍,索而见之,倾盖如故,即以王佐之才荐于朝。”
- ^ 《明史》(卷143):“叔英与孝孺友善,以道义相切劘。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贻书曰:“凡人有才固难,能用其才尤难。子房于汉高,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于汉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时受其利。虽亲如樊、郦,信如平、勃,任如萧、曹,莫得间焉。贾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过,故绛、灌之属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载一时。但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有行于古,不可行于今者,井田封建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乐其利。难行而行,则从之也难,而民受其患。”时井田虽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无济实事,为燕王借口。论者服叔英之识,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
这是一篇关于明朝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