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应寺 (西城区)
简介
编辑瑞应寺的前身是龙华寺。龙华寺据传建于元朝,是否如此已无法考证。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万氏家族重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重修。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并更名为“瑞应寺”。《光绪顺天府志》记载:“瑞应寺,旧名龙华,明建,在德胜门簪儿胡同。旧名龙华,明建,明成化三年,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万贵自创,寺成,疏请寺额于朝,宪宗赐额曰“龙华寺”。万历五年重修。有碑二:一、僧道深撰,一、万历重修碑,金陵朱之蕃撰。康熙五十二年,奉敕改名瑞应寺,石刻圣祖御制文光果诗,又有吏部侍郎汤右曾撰碑。”[1]
《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记载:“瑞应寺是大僧庙,有殿宇二十八间、禅房二十间,住持了缘。”清朝乾隆年间僧录司登记时,住持为净藏。乾隆《京城全图》上,瑞应寺坐东北朝西南,面临后海北河沿,有三进院落,山门三间。[1]
《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汇编》介绍,瑞应寺现存建筑年代为清代,仅存西北角北房3间,西房1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