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颈潘龙属
短颈潘龙属(学名:Brachytrachelopan)是叉龙科恐龙的一属,颈部非常短,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阿根廷。正模标本(编号MPEF-PV 1716)是唯一已知的标本,是发现于阿根廷丘布特省的Cañadón Cálcero地层,来自于一个被河流侵蚀的砂岩露头。虽然该标本是不完整,但发现时关节仍然是连接的,这些骨骼包括了8节颈椎、12节背椎及3节荐椎,以及后段颈部肋骨的近端部份、左股骨的远端部份、左胫骨的近端部份、以及右肠骨。标本的大部份可能在发现前,就因侵蚀作用而被破坏。
短颈潘龙属 化石时期:侏罗纪晚期
| |
---|---|
无效状况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脚下目 Sauropoda |
科: | †叉龙科 Dicraeosauridae |
属: | †短颈潘龙属 Brachytrachelopan Rauhut et al., 2005 |
模式种 | |
梅氏短颈潘龙 Brachytrachelopan mesai Rauhut et al., 2005
|
模式种是梅氏短颈潘龙(B. mesai)。属名意为“短颈的潘”,潘是希腊神话的牧神;种名是为纪念丹尼尔·梅萨(Daniel Mesa),他是当地的牧羊人,在寻找遗失羊时发现这个标本。
古生态学
编辑短颈潘龙的颈部非常短,比其他叉龙科的颈部短40%,是颈部最短的蜥脚下目恐龙。叉龙科的短颈部非常独特,在这个下目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位。短颈潘龙的身长估计小于10米长。奥利佛·劳赫(Oliver Rauhut)发现其神经弓及椎体有高度的愈合,而荐椎椎体与其神经弓、神经棘之间也出现这种愈合,显示这个正模标本并非幼年个体[1]。所以这个小型的躯体并非个体发生学的幼年成长阶段。
由于叉龙科都有短颈部的趋势,与大部份蜥脚下目的长颈部(如腕龙科、泰坦巨龙类及梁龙科等)情况相反,奥利佛·劳赫推测短颈潘龙、阿马加龙、及叉龙是因摄食低矮植被及特定的食物来源,而逐渐产生短颈部的适应特征[1]。此外,短颈潘龙的颈椎神经弓形态,严重地限制颈部的背侧方向弯曲,显示它们只能以离地面1-2米高的植物为食[1]。奥利佛·劳赫提出短颈潘龙的食性可能是其体型小的原因,并将它们列为与大型禽龙类相同的生态位[1]。在晚侏罗纪的冈瓦那大陆,并没有大型的禽龙类,而生存者很多叉龙科;相反在同一时期的北美洲相似生态系统,却生存著很多大型禽龙类,而没有叉龙科。可见大型禽龙类及叉龙科有类似的生态位,这是在两个不同恐龙演化支进行平行演化的特征。
种系发展
编辑奥利佛·劳赫指出短颈潘龙与其他蜥脚下目的不同处在于,个别颈椎的前后长度相当,或短于后段颈椎;其他的衍征包括:颈椎有明显、柱状的中后椎骨关节突骨板,中段颈部的神经棘明显的向前倾斜,而棘尖超过椎体的前端,第1至6前背椎的神经棘有垂直的基部及往前倾斜的前端[1]。
根据27个蜥脚下目及154个解剖学特征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奥利佛·劳赫将短颈潘龙分类在叉龙科之中,而且与晚侏罗纪非洲的叉龙是姊妹分类单元,而非白垩纪早期南美洲的阿马加龙[1]。这明显是一种迅速的演化扩散,显示叉龙科在侏罗纪中期因南半球及北半球大洲的分裂而散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