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呼

中古汉语概念

等呼是传统汉语音韵学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中古汉语介音系统。

中古汉语的等呼

编辑

等呼的概念基本用于描述中古汉语的介音系统,最先应用在韵图上。韵图把韵书中相似韵目归为一大类,称为,每摄分四等,每等又分开口和合口两呼,共八小类。现代语言学家对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口呼合口呼,就是指有无/u/介音,同摄同等的合口呼比开口呼多介音/u/。

相比之下,的概念就较复杂,普遍观点是三等韵有类似/i/的介音,因为三等字用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与一二四等不同,如歌韵在韵图分为一等和三等,三等就比一等多了介音/i/。但有些摄包括的韵很多,如山摄有寒、桓、删、山、元、仙、先等韵,其中寒桓是一等,删山是二等,元是三等,先是四等,仙分为三四等。除了同意三等韵有/i/介音外,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韵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韵也有介音。但所有学者都同意,即使部分以介音相区别,这些韵的主元音不会全部相等。清朝时的江永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可作为分等原则的粗略概括。(但是如前所见,有同一韵分为三四等,也有四等比三等洪大)

 
《韻鏡》的一页韵图。一行为一韵目,其中再分四行,即“四等”。如“籠”是一等東韵字、“六”是三等屋韵字、“〇”表示此韵此等地位上无字,以此类推。

晚唐至南宋的等

编辑

迄今能找到的最早提出“等”这一术语的是晚唐的《守温韵学残卷》。此时已进入中古汉语的后期。《韵图》正式刊行于于公元十二世纪,此书有完整的按等排字的列表。潘悟云给此时的汉语拟音,认为当时的音韵学家分的原则是依据紧接声母的介音:四等是[i ̯],三等是[i],二等是[​ɤ],一等无介音[1]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三等字在上古汉语带介音[j]/[i],二等字在上古汉语带介音[r],一等字和四等字在上古汉语无介音[2][3][4]

假二真三与假四真三

编辑

但是由于韵图结构制定得不够严密,这规律一再被打破。传统音韵学有三十六字母,但韵图分给字母的位置只有二十个,于是轻唇和重唇合为一组,舌头和舌上合为一组,齿头和正齿合为一组。声母合并了,却又要在图上表现出不同音,就只好拿韵母来做文章,如庄、章、将都是阳韵,有/i/介音,韵母完全相同,按理应都归入三等。但它们的声母都不同,庄是庄母(照二),章是章母(照三),将是精母,却共占图中一格。等韵学家[谁?]为了表现声母的差别,只留章字在三等,强行把庄字移到二等,把将字移到四等。为了相同目的,凡应归三等的字,逢庄组都归二等,逢端精组都归四等,类似的还有以母(喻四)、邪母、俟母等,就产生了所谓假二等真三等假四等真三等之说。

以四等为例,《广韵》的四等韵并不多,共计有齐韵、先韵、萧韵、青韵、添韵五个(平赅四声)。但《韵镜》等韵图含有四等字的韵明显较多,它们排在四等上的原因,主要是两种情况:

  1. 三等精组字,都在三等韵且与三等系联。以母也是如此。
  2. 支、脂、祭、真、(谆)、仙、宵、侵、盐八组三等韵系的唇、牙、喉声母字有两类,《韵镜》把其中一类放在三等,一类放在四等,这些也不是真四等。

这些假四等的字,同样是跟同韵的三等韵系联。

重纽

编辑

独韵与开合韵

编辑

并不是所有韵母都有开口与合口对立,在《切韵指掌图》里不分开合口的韵标明为独韵;既有开口又有合口的韵,标明为开合韵。后来的韵书把独韵分别归入开口或合口,如把东韵归合口,侵韵归开口。李荣切韵音系》认为独韵没有/u/介音,后来归合口的独韵是因为有圆唇主元音;又认为开合韵的唇音字和独韵一样没有开合口对立,可和开口字互切,也可和合口字互切,唇音字可以认为是开口。

中古汉语声母的等呼

编辑

中古汉语除了韵母分为不同等呼外,声母也有等呼属性,决定了声母只能和特定等呼的韵母相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来自上古汉语的历史痕迹。

切韵声母等呼分布表[5]
字母 开口 合口
三甲[6] 三乙[7] 三甲 三乙
帮滂并明 [8]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9]
精清从心
章昌常书船日
庄初床山
见溪疑影晓

上古汉语的等呼

编辑

上古汉语没有提出等呼的概念,但有学者认为中古汉语的等呼是由上古汉语的类似系统演变而成,如王力认为上古汉语的韵部也有两呼四等,主元音相同,以介音来区别,如开口一等无介音,二三四等介音依次为/e/、/ɪ/、/i/等。蒲立本郑张尚芳等则认为中古汉语三等字在上古汉语有短元音。李方桂根据来母少二等字,认为中古汉语的二等字,包括假二等真三等,是由上古汉语的介音r演变而成,这观点现获普遍接受;又有学者认为重纽三等在上古也有介音r李方桂又认为上古没有/u/介音,中古的/u/介音是由长元音裂变和圆唇舌根音产生。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潘悟雲 張洪明 漢語中古音.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2. ^ Michel Ferlus:中古汉语四等的来龙去脉.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3. ^ 白一平(1992) A Handbook o/Old Chinese Phonology
  4. ^ 白一平(1995) Les consonnes sonores finales du chinois archaïque
  5. ^ 参考李荣切韵音系》,只含极少数冷僻字的不计入。李书区分独韵与开合韵,并认为开合韵唇音同独韵,本表概将独韵和唇音视为开口。
  6. ^ 包括包括假二等真三等(李书丑类)、重纽三等(李书寅类B)和庚韵三等。
  7. ^ 包括假四等真三等(李书丑类)、重纽四等(李书寅类A)和微殷文元严凡废韵。
  8. ^ 此类后别为非敷奉微,以致帮滂并明无合口三等字,非敷奉微只有三等字。
  9. ^ 只有少量冷僻字。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