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调
粤调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以广州话表演的传统曲艺统称,包括南音、木鱼、龙舟和粤讴四种歌体,四者的用韵形式、平仄、结构都有共同的地方,有时统称为南音。
历史
编辑据蔡衍棻所指,南音、龙舟和木鱼等粤调从唱词结构、演唱特色、表现手法和吴语的弹词、评弹是属于同一曲系,南音是受南词影响,流传于文人雅士,加工提高以后的品种,而龙舟、木鱼则为一般市民和妇孺喜爱的乐种。陈卓莹则认为南音可能早于木鱼出现“如果承认南音是由外省的南词入后发展而成的活,则南词不是像木鱼唱腔的那样自由板的,那南音又先于木鱼。”区文凤则说木鱼直接衍生出龙舟、粤讴和南音等粤调类型,并无证据显示南音曾受到外省南词的影响。李健嫦参考了各家看法并综合了对名伶阮兆辉的访问以后,认为南音和南词的风格没有很多共通点,关联不大,故此相信南音是从木鱼等乐种直接衍生出来的。
类型
编辑南音
编辑木鱼歌
编辑木鱼歌又称木鱼则传说是木雕龙舟的简化。一说木鱼是劝人信佛,念经修行的演唱形式。亦有一说指木鱼脱胎于民歌的“摸鱼歌”,揩音而转变成“木鱼”。木鱼多为长篇故事,叙述性强,没有伴奏,节奏较自由,近于念唱,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演唱对象多是家庭妇女。木鱼通常没有固定曲词、撰曲者姓名不详。长篇的木鱼需要数十至数百小时才能唱完,内容可以是历史、虚构故事或神话或宗教仪式上的歌功颂德,也可以是把新闻加以发挥唱出。演唱者可以增删情节,调动情节先后,结构、押韵、长短都没有南音工整。
板眼
编辑龙舟
编辑民间艺人手持一个形如杖头木偶的木雕龙舟。他们穿街过巷,沿门卖唱,演唱时敲著小锣鼓,按著锣鼓的节奏,木雕龙舟的头、尾能摆动,吸引人注意,所以这种音乐叫做龙舟。龙舟没有起板过门,近于吟诵,结构没有南音严谨。
粤讴
编辑粤讴大约在嘉庆年间已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篇幅一般较短,最多只得十馀句。格律严谨,有一定的起板和过门。它会以琵琶伴奏,追腔过门皆附以音乐拍和。
参考资料
编辑-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
- 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编) 《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 吴瑞卿 “广府话说唱木鱼书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中国语文及文学部博士论文,1989。
- 李洁嫦 《香港地水南音初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音乐学部硕士论文,1998。
- 波多野太郎著,谭正璧译 “论木鱼、南音及粤讴”。载《曲艺艺术论》第一期,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页一一六至一一九,1978。
- 陈守仁 “南音音乐引论:(一)曲式”,载《音乐与艺术》第六期,页四三至四六,1985。
- 陈志清 《南音粤讴的词律曲韵》。香港: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1999。
- 陈卓莹 《粤曲写作与唱法研究》。香港:百灵出版社,1980。
- 陈卓莹 《粤曲写唱常识》(修订本)下册。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 梁培炽 《南音与粤讴之研究》。三藩市:旧金山州立大学亚美研究系,1988。
- 梁培炽 《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1978。
- 区文凤 “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广东民歌被吸收入粤剧音乐的历史研究”。载《南国红豆理论研究增刊》,十一月,页二九至四十,1995。
- 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 《南音名曲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 刘王一 “略谈广东音乐的历史源流”。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第二期,页十五至十六、四二,1982。
- 荣鸿曾 “重建演出场合:一个实地考察的实验”,载《实地考查与戏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页二二九至三一五,1997。
- 鲁金 《粤曲歌坛话沧桑》。梁涛编。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
- 蔡衍棻 《南音,龙舟和木鱼的编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8。
- 稻叶明子,金文京,渡边浩司(编) 《木鱼书目录》。东京:好文出版,1995。
- 黎键 《香港粤剧口述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