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罗·内利马尔卡

芬兰画家

艾罗·亚历山大·聂利马勒卡芬兰语Eero Aleksander Nelimarkka,1891年10月10日—1977年1月27日)为芬兰知名画家,他因独树一帜的博滕平原风景画法(pohjalainen lakeusmaalaus)成了乡村平原风景的最佳代言人,其人物肖像画也十分有影响力。

艾罗·亚历山大·聂利马勒卡
Eero Aleksander Nelimarkka
聂利马勒卡于1920年
出生(1891-10-10)1891年10月10日
芬兰大公国瓦萨
逝世1977年1月27日(1977岁—01—27)(85岁)
芬兰赫尔辛基
国籍 芬兰
知名于画家
风格现实主义
奖项Pro Finlandia芬兰语Pro Finlandia
1956

家庭与家族历史

编辑
 
聂利马勒卡设计的聂利马勒卡家族的徽章

聂利马勒卡出生在芬兰瓦萨市一个工匠家庭里,八个小孩中排行最小。他的父亲埃尔基、母亲玛莉亚均来自南博滕河岸区的小城市阿拉耶尔维。父亲埃尔基以裁缝师为业的同时也是位著名的传道士。由于所经营的裁缝工作室后期因生意不佳而宣告破产,这使埃尔基长期受尽折磨而变得心神耗弱。就在艾罗·聂利马勒卡出生时,父亲终于被送往精神病院疗养。失去经济支柱的艾罗一家人生活更加困苦,全家人被安置在父亲所在的那间精神疗养院旁的一个救济院中。

尽管聂利马勒卡儿时的物质生活极度地贫瘠匮乏,他的童年生活仍充满了许多明亮愉快的回忆。音乐是全家人共同的爱好;同时聂利马勒卡亦承继了父亲强烈的宗教信仰,宗教成了他生命的支柱与原动力。小学毕业后,年仅十二岁的聂利马勒卡决定去瓦萨城里的一间糕点店当学徒。与此同时,他还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夜间工艺学校的学习。1907年他在糕点店完成了学徒生涯并拿到了糕点执照。1909年他在黑诺拉哥哥帕沃的餐厅工作时,认识了肖像画家布鲁诺·哈尔(Bruno Hahl),哈尔在看了聂利马勒卡的画之后便劝导这位年轻小伙子成为一名艺术家。因此,聂利马勒卡决定搬至赫尔辛基,在那里由艺术协会成立的绘画学校(现今芬兰美术学院的前身)学习绘画,开启了他全职艺术家之路。

1915年,二十四岁的聂利马勒卡结识了来自海尔迈(Härmä)的年轻法学硕士韦伊诺·阿拉维塔拉,在韦伊诺的介绍下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赛玛·阿拉维塔拉(Saima Alaviitala),韦伊诺也因此成了艾罗·聂利马勒卡的小舅子。艾罗和赛玛两人相恋之后随即密婚私订终生,直到三年后艾罗才获得赛玛父母亲的首肯。同年年底,两人合法登记结婚成为正式的夫妻。

1920年代初期对于聂利马勒卡而言无疑是多产且成功的时期,他在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画作。1922年所完成的画作,被视为聂利马勒卡开始绘画以来最为出色的作品。

聂利马勒卡丰富多产的一年在圣诞节过因为突发的精神疾病后骤然变调。精神方面的问题困扰他长达四年之久。面对艺术家先生的疾病问题,赛玛决定带著孩子搬回她的故乡海尔迈(Härmä)。此举使得艾罗与家人分隔两地十一年之久。直到1937年,赛玛带著年幼的孩子回到艾罗在赫尔辛基的住处,一家人才重新团聚。聂利马勒卡将其在赫尔辛基的住处命名为‘艺术家的家 ─菈露卡’,在这段时期内他一直与南博滕区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保有了博滕区人民的精神特质。1928年聂利马勒卡买下了一块位于阿拉耶尔维市佩科拉区(Pekkola)的地皮,准备建盖聂利马勒卡别墅(Nelimarkka Huvila)。此块土地原属于艾罗表弟雅各的父亲。别墅自1928年开始动工,总共耗费了5年的时间才竣工。在20世纪30年代,艾罗和赛玛经常在夏天时带著孩子们至聂利马勒卡别墅度假。特别是在芬兰冬季战争期间,聂利马勒卡的家人几乎都住在聂利马勒卡别墅。冬季战争爆发时,富有爱国情操的聂利马勒卡自告奋勇前往战地最前线担任军医,也在国内战线担任邮务员。

艺术之路

编辑

绘画与手工艺课属于聂利马勒卡小学公民教育时期的一门学科。在公民教育学校里安帝·库尔曼尼老师的绘画课上,教室里的日本水彩版画收藏启发了小艾罗·聂利马勒卡,他开始临摹复制相同的版画。毕业后,他的技巧获得学校的表彰认可,获颁一个以木头雕刻用于放置满水彩颜料的箱子。之后,聂利马勒卡进入糕点厨艺学校学习,这使得他的手工艺技巧更臻成熟。

1908年,十八岁的艾罗‧ 聂利马勒卡受到肖像画家布鲁诺·哈尔的鼓舞决定搬至赫尔辛基,在艺术协会成立的夜间部绘画学校 (现今芬兰美术学院的前身)学习绘画。1910年他一直希望能转到日间部就学,但是因为缺少高中学历证明迟迟无法顺利转成。因此,1912年聂利马勒卡在艺术家听取阿克塞利·加伦-卡勒拉建议,离开赫尔辛基至巴黎习画、自我探索。就在巴黎行后,聂利马勒卡获得许可在大学的绘画室习画,师事艺术家埃罗·耶内费尔特

聂利马勒卡学徒时期的特征可说是同时意图进入国际艺术圈子,且保持所谓民族艺术价值观。1910年末期是聂利马勒卡相当重要的自我探索时期;当时,他尝试了不同的颜色色票以及绘画技巧。1920年代时期反之,是他非常努力工作的时期;聂利马勒卡透过热情的工作方式,他的作品变得既大胆、生动活泼且充满温暖的色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聂利马勒卡还发展出独创的画风,一种将博滕区乡村风景氛围展露无遗的画风。此外,1926年他于赫尔辛基著名的画廊斯滕曼(Stenman)所举办的回顾展获得巨大的成功,艺评家的评论是温和的。1927年,三十六岁的聂利马勒卡获颁国家艺术奖(Valtionpalkinto)。

1920年代末期,聂利马勒卡面临工作瓶颈,他停止作画进而转向写作转向与人群接触,期许能对社会多些影响力。然而很快地,在1930年代初期,聂利马勒卡重新回复到密集作画的状态。此时作品的色域变得较暗黄赭,呈现灰蓝色调。这种变化也反映在绘画表面处理上:颜色层变薄以及笔触变得平坦、消逝、淡化。先前的大胆作风不再,新风格里的人物诠释带有深度感与悲伤感,画作风格也通常是温柔的幽默与讽刺。

聂利马勒卡在风景画的绘画处理上头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表现博滕区平原风景。绘画的尺寸规模加大增宽,里头融入了聂利马勒卡新的洞察力;延续的地平线将风景一分为二成两个无垠的景观,观赏者自觉风景与自身距离相远,但自己与宇宙的距离却如此相近。同样的他也追求将这样的意识放在人物肖像画与风俗画中,在聂利马勒卡的作品里同时出现越来越多富有超现实主义元素的城市绘画、静物画。聂利马勒卡作画时亦喜欢以花卉为主题,花卉特别吸引他的目光。

1940年代二战时期的氛围再次地影响了聂利马勒卡在风景画上的绘画风格,变得极为敏感和空灵。1940年代和50年代初聂利马勒卡绘画的色域再次淡化,他尝试用发光明亮的颜色;作品里清楚地显现他使用干净颜色做画的意图,而这颜色实验背后的原因正是受了他在南欧-义大利和西班牙两国旅行时的影响。总体来说作品里丰富的颜色试验以及和大自然渐行渐远的疏远关系,正是聂利马勒卡绘画的艺术特色。

艺术博物馆

编辑

聂利马勒卡受了奥内·林德斯特伦(Aune Lindström)教授的启发,以及建筑师好友希尔丁·埃克伦德(Hilding Ekelund)协助设计,于1960年代终于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成立了结合展览与艺术教育的艺术博物馆(Nelimarkka-Museo)。1972-1973年间博物馆扩建了两次,1996-1997年间博物馆再度扩建了一次。聂利马勒卡博物馆于1981年间被阿拉耶尔维市政府买下,并于1995年正式成为南博滕地方博物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