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科尔曼
道格拉斯·科尔曼(英语:Douglas L. Coleman,1931年10月6日—2014年4月16日),美国生物化学家,他在1954年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理学士毕业,随后在1958年于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取得生化系博士学位后,便一直在杰克逊实验室担任研究工作,直至1991年退休。
道格拉斯·科尔曼 | |
---|---|
出生 | 加拿大斯特拉特福 | 1931年10月6日
逝世 | 2014年4月16日 美国缅因州Lamoine | (82岁)
国籍 | 美国 |
母校 | 麦克马斯特大学 威斯康辛大学 |
知名于 | 发现瘦素 |
奖项 | 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2009年) 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2010年) 费萨尔国王国际奖(2013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生物化学 |
机构 | 杰克逊实验室 |
1998年,他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此外,他与另一位科学家杰弗理·弗理德曼(Jeffrey M. Friedman)一起获得2009年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及2010年的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其发现瘦素(leptin)[1]之贡献。
发现瘦素的过程
编辑当时科尔曼有一个假设,老鼠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可能有一种激素与肥胖有关,为此他开始著手研究,对像是两种基因变异的老鼠,分别称为DB糖尿病老鼠及OB痴肥老鼠。
由于那段时间没有基因排序技术,科尔曼设计了一个“联体实验”,将两只老鼠身体内的血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循环,结果OB痴肥老鼠一直不进食,最后更饿毙了。
根据实验结果,科尔曼作出以下推论,有一种未知激素会经血液带进大脑,提示老鼠已食饱,不再进食。他相信OB老鼠痴肥的原因,是因为体内缺乏这种未知激素,因此未能控制自己的食欲。在“联体实验”中,由于DB老鼠的血液有太多这种未知激素,经血管传给OB老鼠后,从而严重抑制OB老鼠的食欲而令它饿毙。经过反复的实验,科尔曼再次作出推论,DB老鼠尽管有大量抑制食欲的因子(factor),但因DB老鼠的体内细胞受体(receptor)未能识别那些因子,故对DB老鼠没有作用,DB老鼠因而变得越来越肥。
不过他的实验成果却遭到其他科学家质疑,据他自述,当时他的心情颇为沮丧。他用了一年多时间才解决所有同行的质疑,但他却没有再进一步研究找出这些激素是甚么,以及这些激素在体内制造的地方。他指要再进一步研究的话,便需要大量的资金及聘请很多助手,他对此不感兴趣。因此研究瘦素的后续工作主要由杰弗理·弗理德曼完成。
家庭
编辑在研究期间,科尔曼的次子在1965年证实患上骨癌,并在1971年去世,当时他的次子只有12岁。
另一方面,科尔曼患有脑退化症的妻子在他获颁邵逸夫奖当年去世,未能跟他一起分享得奖的喜悦。
奖项及成就
编辑- 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
- 2005年:获颁佳德纳基金会国际奖(Gairdner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连同杰弗理·弗理德曼)
- 2009年:获颁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Shaw Prize of Life science and Medicine)(连同杰弗理·弗理德曼)
- 2010年:获颁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Albert Lasker Award for Basic Medical Research)(连同杰弗理·弗理德曼)
参考资料
编辑- ^ Coleman, DL. Obese and Diabetes: two mutant genes causing diabetes-obesity syndromes in mice. Diabetologia. 1978, 14: 141–148. doi:10.1007/bf00429772.
参见
编辑《邵逸夫奖2009》:生命科学及医学奖得主(道格拉斯·高尔曼及杰弗理·弗理德曼),2009年10月6日于无线电视翡翠台播映,片长22分钟,旁白(阮小清),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新闻及资讯部公共事务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