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管
邮管(英语:Mail chute)是一种以管槽方式,接通大厦各楼层并设置投信口,信件因著地心吸力往下运送到最低层由邮政局设立的中央存放处(通常在地面)收集,供邮差收集信件。 这是为了方便寄件人毋需将邮件带到外面的邮筒或邮局投寄,而邮差亦不用逐层收集信件。
设计
编辑邮管是由美国建筑师詹姆斯·古尔德·卡特勒(James Goold Cutler )设计并于1883年9月11日获得专利。首个邮管于翌年安装在纽约州罗彻斯特市的Elwood Building。由于设计的成功,邮管很快便遍布美国甚至世界上其他大城市。
缺点
编辑邮管透过狭窄的管道传送邮件,有机会在管道中被卡住,加上邮管只能投寄体积细小的邮件,实际上不少邮件还是需要在街道上的邮筒或者前往邮政局投寄。在1986年的两个星期里,纽约市麦格劳 - 希尔大厦的邮管累积了超过40,000封信件。[1] 1999年,纽约地区邮政局的一位发言人声称,每周都会收到两至三次电话,要清理卡在管道中之邮件。[1]
现时使用状况
编辑近几十年来,芝加哥的约翰·汉考克中心、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等建筑物都关闭了他们的邮管。原因是建筑物大厅内增加了邮件室。然而,芝加哥仍然有大约360栋建筑物有邮管。然而,自1997年以来,美国消防协会已禁止所有新建筑兴建邮管。
邮管在香港
编辑战后香港经济急速发展,商业楼宇不断向高发展,邮管亦因此引入香港。香港的第一个邮管位于中环德辅道中22号的永安人寿大厦,该邮管连同大厦一同兴建。在大厦入伙不久后,于1956年7月23日启用,当日更举行开幕典礼,由时任邮政司沙惠予打开地下大堂的总邮筒并由邮差收取信件。随后部份新落成的商业大厦都设有邮管,从1977年1月19日的立法局会议纪录可以看到,在中环核心区域(东至美利道,南至皇后大道中,西至机利文街,北至海旁)合共有20座商业大厦设有邮管,而当时此区域更只有13个街道邮筒及3间邮政局。
除了商业楼宇,香港更曾出现设置邮管的住宅大厦,就是1967年落成的北角新都城大厦。在大厦仍然在兴建的时候,在报纸上已经有报导指出会设有邮管。然该报导手法犹如鳝稿,但可见这种新颖的设施成为楼宇的卖点。但由于邮管透过狭窄的管道传送邮件,有机会在管道中被卡住,加上邮管只能投寄体积细小的邮件,实际上不少邮件还是需要在街道上的邮筒或者前往邮政局投寄,因此在1970年代开始已经少有新落成的楼宇设置邮管,而最后一座设置邮管的大厦应该是位于中环奥卑利街的荷李活商业大厦。而一些本身设置了邮管的大厦后期亦封闭了各层的投信口甚至拆除管道,只馀下底层的总邮筒收集信件。
目前香港仍然在使用中的邮管只馀下中环毕打街1-3号的中建大厦。但由于其管道是嵌入墙身,所以在大厦各层只会见到一个在墙上的投信口,并会列出收信时间。至于管道仍在但已封闭各层投信口的邮管亦只馀下中环德辅道中20号的德成大厦,该大厦除了在地下升降机大堂的总邮筒外,在各层仍可见到透明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