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诗社

政府出版品資訊網收藏書籍

风车诗社是一个日治时期首度引入超现实主义观点到台湾的文学社团,[1]1933年10月,由诗人杨炽昌(笔名水荫萍)等人于台南成立。这个文学社团与成员的事迹被改编成纪录片《日曜日式散步者》于2016年9月14日上映,导演黄亚历延续电影中多重元素的跨域创作概念,以“风车诗社”为核心,精选展品画作、雕塑、书籍,亦串连文字、声音、档案、文物、平面及动态影像等,于2019年6月29日到9月15日在国立台湾美术馆展出“共时的星丛:‘风车诗社’与跨界域艺术时代”。[2]

名称由来

编辑

关于风车(Le Moulin)命名的由来,杨炽昌曾指出:(一)因时常往返盐分地带,对当地风车景象颇为向往;(二)受法国剧场“风车”之影响;(三)认为台湾诗坛需吹进新空气、建立新气象。[3]

成员

编辑

杨炽昌1930年留学日本,1930至1931年间就读东京文化学院,1932年返台后于《台南新报》兼职编辑文艺栏,隔年与张良典(笔名丘英二)、李张瑞(笔名利野仓),于1930至1932年间就读东京农业大学、林永修(笔名林修二)1933至1940年间就读东京庆应大学,亦有日人岛元铁平、户田房子等人加入。等人组成“风车诗社”。[3]

文学主张

编辑

风车诗社同人虽写作风格殊异,但许多成员有留日经验,而他们留在东京的这段时间,正好是当时日本文坛的现代主义诗运动的最盛期。杨炽昌主张诗是知性的化身,并且作品专注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超现实意象。李张瑞的作品,则是受到法国诗人考克多(Jean Cocteau)、梵乐希(Paul Valéry)的风格影响,节奏轻快,并且实验开发多种诗型。林修二的诗作采取象征主义的手法,呈现心灵的感觉。张良典的诗作属于散文诗,主要受到萩原朔太郎的作品影响。[3]

发行刊物

编辑

于1933年10月创刊同人志《风车》诗刊,为不定期刊,每辑刊印75份,内容包含社团成员们的诗、小说、随笔等创作,至1934年12月止共发行4辑。此外,另辑有《风车同仁集》两册(1934年11、12月)。[4]原本以为相关刊物都焚毁于战火之中,但在1994年杨炽昌过世后,吕兴昌教授与杨炽昌的家属杨皓文先生在整理遗物的过程中,突然发现《风车》第三号孤本,之后受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黄, 亚历.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 台湾: 原点. 2020: 12. ISBN 9789579072519. 
  2. ^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 国立台湾美术馆艺文活动平台. 2019-06-29 –通过国立台湾美术馆. 
  3. ^ 3.0 3.1 3.2 黄建铭. 風車詩社.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黄建铭. 風車詩社. 台湾文学馆线上资料平台.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陈允元. 時間的倖存者──《風車》第三期. 台湾文学虚拟博物馆.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