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于1960年7月由创办人杜学魁先生成立,原名“防止自杀会”(Suicide Prevention Society) ;机构后期于1963年10月在本港社团注册处正式注册为“香港撒玛利亚会” (The Hong Kong Samaritans),后于1976年易名为“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 (The Samaritan Befrienders Hong Kong)。该会并无任何宗教立场,藉着圣经中好撒玛利亚人友善博爱、助人为乐的精神作榜样,对绝望及濒临困境人士伸出同情之手,并予以扶持及适当的情绪辅导,达成助人自助的目标。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 | |
---|---|
The Samaritan Befrienders Hong Kong | |
成立 | 1960年 |
代表人物 | 创办人:杜学魁 主席:黄瀚之[1] |
总部 | 香港九龙白田邨瑞田楼B座3楼1室 |
网站 | http://www.sbhk.org.hk/ |
历史
编辑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于1960年7月成立,创办人杜学魁,原名“防止自杀会”(Suicide Prevention Society),在山林道展开电话辅导服务。于1963年10月注册成为社团,易名为“香港撒玛利亚会”(The Hong Kong Samaritans)。1965年因会址拆迁获政府拨租老虎岩区第13座45号(即乐富邨13座)继续服务。1975年于港岛湾仔轩尼诗道“水手馆”开设第二办事处,提供英语服务。1976年12月更改成现名“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The Samaritan Befrienders Hong Kong)。1977年11月成为公益金会员机构。1978年7月获玛利诺牧民中心以象征式10元租金拨租何文田公主道牧民中心地下,何文田会所正式启用(直到1980年2月因人力资源而结束)。1981年5月将中、英文部分开为两个分会。1982年6月因行政关系删除英文部。1985年11月迁入九龙顺利邨。于1994年转为注册公司,并成功获豁免捐款税。同年在社会福利署协助下获房屋署拨出彩虹邨金华楼地下作为新会所、职员办公室及热线服务,而顺利邨会所则继续仍作热线服务及训练之用。
2002年3月,有见自杀个案日益增加,而社会上又缺乏有关预防自杀及生命教育的服务资源,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获得香港奖券基金的拨款资助,成立“自杀危机处理中心”,为面临高、中度危机的人士提供24小时的危机介入或深入辅导的服务。同期,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赞助,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向香港市民推广预防自杀及珍惜生命的讯息。同年10月因租务需要,位于顺利邨之热线训练中心迁往白田中心继续进行义工训练工作,装修完毕,“自杀危机处理中心”及“生命教育中心”正式投入服务。2002年12月为加强三间中心的形象的独特性,增添了三款徽号:分别是“Grow”、“Touch”及“Alive”,识别各中心不同服务之性质。
2005年,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表示,他们接到的求助个案当中,77%求助者年届20至44岁,主要受事业和感情上的困扰。自2005年起,有经济困难的求助者渐趋下降,反而受工作压力和待遇困扰的人士,比往年上升逾10%,反映部份香港人的工作压力沉重。2005年向该会求助的个案超过9400宗[2],比2004年增加20%。
2018年,热线中心的义工接受访问时表示,活在社会上无权无势的一群,有时连自己的权益都不知道,没有接收资讯的渠道,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而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有不同的需要,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寻找所需的资源,甚至不知道有这些资源的存在,慢慢就迫到这些人到墙角,会让人觉得很无助。亦总结出,做接线义工要有热心,但也要有冷静的头脑[3]。
服务重点
编辑- 生命教育中心:防止自杀教育教划、赛马会生命偶遇资源计划(家长小组、社区教育及 Lifetube)、生命剧场
- 热线中心:24小时情绪支援热线、热线中心义工招募及培训、社区讲座及活动
- 自杀危机处理中心:自杀危机介入服务、活出彩虹服务、网上防止自杀、赛马会生命偶遇资源计划(教师及社工培训)
- 越岭专业培训及发展中心:公开课程、企业培训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