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英语:apparent temperature)是指将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转换成同等之温度。体感温度会受到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

原理

编辑

空气对热的吸收会受到相对湿度及其密度影响;而风速会影响到与人体表面可以接触到的空气的分量,当风速增加时,与人体所接触的空气会增加,所以其所带走或带来的热量亦相应地增加,这现象便是“风寒指数”。因此,在天气报告里,会把这两个变数带来的影响计算进“酷热指数”里。一般来说,当空气密度及湿度增加,都会使酷热指数增加。

人体等于浸泡在空气的水分子中,所以比体温高温的水分子会阻碍人体散热,而比体温低温的水分子会加速人体散热,湿度愈高空气中的水分子浓度愈高,水分子所造成的效应也愈明显。

THW指数

编辑

由于体感温度可以受到温度、湿度及风速的影响,这个数值又名“THW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Wind Index)。1958年,美国的Paul Siple曾就风对人体的热流失成正比例[1]。根据这说法和当时计算风寒指数的公式,简化出以下的一条算式:

体感温度(°C)=温度(°C)-2√风速(公尺/每秒)。

由于和地面的距离所影响的是用温度计可以量度出来的温度差异,其差异不计算进体感温度。

1984年,罗伯特·史特德曼(Robert G. Steadman)发表《体感温度的通用公式》(A universal scale of apparent temperature[2]如下:

 
 

其中AT为体感温度(°C)、T为气温(°C)、e为水气压(hPa)、V为风速(m/sec)、RH为相对湿度(%)。

此公式的设定针对暑热天气,当相对湿度越大、风速越小时,能得出较大(较热)的体感温度,此公式则由台湾中央气象局预报各地体感温度所引用。[3]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Paul Siple, quoted in: Cold Injury, 1958, Steven Horvath editor, Josiah Macy Foundation, p 216.
  2. ^ Robert G. Steadman , 1984, J Clim Appl Meteorol 23:1674–1687.
  3. ^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反映天氣冷熱感受的「體感溫度」. [2024-03-0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