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包围战
鲁尔包围战,又称鲁尔口袋(英语:Ruhr pocket,德语:Ruhrkessel),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事即将结束之际,盟军对纳粹德国的大包围之一,发生在德国工业重镇鲁尔。在此战役中,德军意图突围且欲将已驶入国土的盟军赶出德国,最后则有约300,000名德军投降成为俘虏,其中包含30名将官。
鲁尔包围战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欧会战的一部分 | |||||||
一位正在看守数万名鲁尔包围战投降纳粹德军的美国步兵。 | |||||||
| |||||||
参战方 | |||||||
加拿大 | 纳粹德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奥马尔·布拉德利 考特尼·霍奇斯 威廉·胡得·辛普森 |
瓦尔特·莫德尔(自杀) 约瑟夫·哈尔佩 | ||||||
参战单位 | |||||||
兵力 | |||||||
超过300,000人 | 43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不明 |
35,000人阵亡 325,000人被俘 |
战事
编辑1945年3月盟军横渡莱茵河,美军将领奥马尔·布拉德利统率美国第12集团军追击溃散的德意志国防军,并占领了穿越雷玛根市的鲁登道夫大桥,正是在鲁尔区南方。3月7日布拉德利与其部下迅速在河边建立美军阵地的滩头堡,与守桥德军激战10天始夺得该桥的控制权以横渡莱茵河,此段历史曾经被拍摄成1969年的好莱坞战争片《雷玛根大桥》。但也因德军未炸毁雷玛根大桥,故约略有70,000名德军因此得已撤回柏林,进行最后的“首都保卫战”。
1945年3月23日于鲁尔区北边的盟军采取南北钳形战术(Ruhr Pocket,又译为“鲁尔口袋战术”)夹击鲁尔区的德国守军,由英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带领英国第21集团军展开“战利品行动”,并且成功在雷斯与韦塞尔两个地方成功渡过莱茵河。
渡过莱茵河后,两个盟军军团开始对境内德军进行大扫荡。在南方,美国第1军团钳螯锋自南朝东北包围德军;在北方,自突出部之役后,美国第9军团划给英军元帅蒙哥马利统辖,向东南方进击德军与包围扫荡。
盟军数个军团已进入德国境内,德军不得已,征集老弱幼残上战场,例如武装亲卫队仍在训练中的新兵部队,以及希特勒号召成立数量庞大的志愿军、民兵和统称为陆军突击队(Volkssturm)的士兵,甚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年过50或60的德军老兵,还有名为希特勒青年团只有14岁的青少年都纷纷投入战场对抗盟军。
1945年4月1日盟军南北两大军团钳螯在接近利普斯塔特的地方会师。4月4日完成鲁尔口袋包围圈,众多德军向奥马尔·布拉德利领导的第12集团军投降。被包围在鲁尔口袋无法突围的德军西部战场B集团军,分属于21个德意志国防军步兵师430,000兵力,以及鲁尔区内数个城市的数百万德国老百姓在盟军的陆空军交相轰炸受到严重破坏及损伤。
当盟军主力先锋部队向更远的德国中部及北部凯旋挺进追击时,美军加紧采取“分区分阶段”的包围战攻城掠地。在1945年4月12日,来自南方的美国第1军团及第9军团占领并分区控制鲁尔区;第二天从苏联东线战场败退回德的小股德军,不愿成为共产党的战俘,特来此处向美盟军投降。
盟军与德军此时在德国西边自4月18日至21日仍持续猛烈交火,希特勒下令“须战到最后一兵一卒”。司令官陆军元帅瓦尔特·莫德尔签发命令将德国B集团军就地解散,并在杜伊斯堡以南的森林中饮弹自尽。残存的325,000名德军及部份文职人员,被盟军逐出鲁尔区,并关押到莱茵草原大营(Rheinwiesenlager)囚禁看管。
参考资料
编辑- "North to the Ruhr Pocket and On East to Peace", 10th Infantry Regiment official history.
- Ruhr Pock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d of war in Rhineland and Westphalia in April 1945.
- Duncan Anderson (2010年),《第三帝国的灭亡》(原名《The Fall of the Reich》),赵玉、钱澄翻译,风格司艺术创作坊,ISBN:978986855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