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50年美国战争计划

对苏计划

自1945年到1950年间,美国定期制定和修订一系列战争计划英语Military operation plan,虽说大多数计划因不切实际被废,但仍能供实战参考。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美苏两国不可能诉诸战争,而认定战争将因误判而起。制定战争计划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与英国和加拿大的计划人员合作进行。

Group photograph
1948年召开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海军作战部长路易斯·丹菲尔德英语Louis E. Denfeld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威廉·D·李海国防部长詹姆斯·福里斯特尔空军参谋长卡尔·安德鲁·斯帕茨陆军参谋长奥马尔·布拉德利

美国情报部门预估苏联可动员多达245个师,其中:西欧部署120个师,巴尔干中东部署85个师,远东部署40个师。所有制定战争计划都假定战争是以苏联发起大规模攻势开始,因而防御西欧不切实际,Pincher、Broiler、Halfmoon等计划都要求西方盟军撤退至比利牛斯山,同时从英国冲绳开罗-苏伊士卡拉奇等地发起战略空中攻势英语Air offensive,并由中东进攻苏联南部。1949年时,策略有变,Offtackle计划计划于莱茵河牵制苏军,必要时撤退至比利牛斯山,或再从北非英国对西欧沦陷地区发起又一次霸王行动式入侵。

尽管计划可行性和有效性遭质疑,但短期内反击苏军唯一手段便是战略空中攻势。其后,计划空战规模不断扩大,以至计划投掷多达292枚原子弹和246,900短吨(224,000公吨)常规炸弹。估计此计划将彻底摧毁目标地区85%的包括电力、造船、石油提炼生产及其他重要战争工业之工业目标、导致大约670万人伤亡(270万人死亡)。美国空军美国海军在海军方面是否参与战略轰炸、是否值得动用资源等问题上起了冲突。计划中并无提到核威慑之概念。

背景

编辑

1944年,二战后期,参谋长联席会议预测,苏联将从战争中崛起,而苏联与美国都将在战争以同盟国胜利结束后成为主导世界的两支力量,而虽英国仍为大国,但其地位大不如前。[1][2]同年2月5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一份对苏联战后意图的评估,其中预测苏联将复员大部分部队,以支持战后经济恢复重建之计划,且重建任务在1952年之前无法完成。因而,在此之前,苏联将寻求避免与各国冲突,但为自身安全会控制处于其边境的各国。但即使苏军复员后,苏联军力依旧强大,美国情报报告估计,复原后苏军将留有超过400万名士兵,共113个师,另有84个师可从卫星国抽调。[3]

二战期间,美国动员而造就了其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当时包括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内的美国陆军,有830万兵力,其中300万部署在欧洲战区,美国海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总兵力380万。到1945年初,计划要求将约100万人的21个师从欧洲经美国重部署到太平洋战场,以支持没落行动。约有40万人留驻欧洲执行军事占领任务。陆军根据士兵的服役时间、海外服役时间、子女情况和勋章进行评分,并将那些得分最高的人可优先退伍。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已有581,000名陆军士兵退伍。在压倒性的公众和政治压力下,二战后美国军队复员工作比原计划快得多。[4]结果是,到1946年6月30日,陆、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总兵力分别下降至1,434,000人、983,000、155,000人。1947年6月30日,陆、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总兵力分别下降到99万人、477,000人、82,000人,[5]仅有一个师留守欧洲。[6]同时,欧洲各国经济仍处于从战争中的恢复阶段,维持军队规模能力受到限制。[6]

接下来几年,为应对可能与苏联爆发的冲突,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战争计划,参谋长联席会议曾就当时正开发的新武器,特别是核武器和远程导弹的潜力,咨询了新武器和设备联合委员会主席万尼瓦尔·布希曼哈顿计划主任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少将万尼瓦尔·布希怀疑是否可能制造出如二战德国V-2火箭式的导弹,且其射程还要扩大至2,000海里(3,700千米)。即使可行,也仍需盟国海外基地才可覆盖苏联。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较乐观,虽说他同意制造远程导弹于1945年在技术上不可行,但认为在未来10到20年内就能被制造。且建议储备原子弹库存,并警告说破坏一个国家工业能力不会影响战争之结果。[7]

铁钳计划(1946)

编辑

1946年3月2日,联合战争计划委员会分发了一份代号为“铁钳”(Pincher)的战争计划纲要。[8]大纲在4月、6月两次修订,大纲预计苏联在开始动员60天后可在欧洲部署270个师、中东部署42个师、远东部署49个师。[9]对计划者而言中东是个火药桶,苏联对中东的野心与英国相冲突。尽管美国将在其中维持中立,但正如1917年和1941年间发生的那样,仍难免最终卷入其中。[8]

苏联有足够的军力跨越莱茵河这一障碍迅速攻占莱茵河以西的欧洲,迫使美英军队撤退到比利牛斯山,但预计苏军不可能在当地维持长期占领。[8]计划者认为,尽管苏军规模上占优势,但意大利伊比利亚丹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尚可组织防御,但预计英法军队会集中力量保卫本国,而不愿意挪用力量防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但可能会协助防御西班牙和意大利。[10]苏联进军西欧的同时,也可能进军中东。若苏联也在远东发动攻势,美军将撤至日本。[8]

 
苏联约瑟夫·史达林坦克。对付苏军压倒性力量优势是此时期所有战争计划之特点所在

美军目标是守住英伦三岛北非印度中国日本,从那得以发动战略空中攻势,海军则封锁苏联的港口。[8]对苏占西欧发动第二次霸王行动的提议被否决,因其将导致与苏军在苏军占绝对优势之地交战,且远离苏联本土。夺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或被考虑,但后勤方面存有困难。因而,首选方案是进攻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并通过黑海入侵苏联南部。尽管计划指出使B-29超级堡垒轰炸机得以覆盖重要目标的范围内缺乏基地,但该计划没有具体要求使用核武器。[11]在当时,B-29超级堡垒轰炸机是美军最先进的长距离战略轰炸机。[12]此计划仅讨论最初反攻的行动概念,而无其他行动之概念,也没有探讨在中东部署一支大型部队的后勤问题。尽管如此,1946年7月8日,联合战略规划局仍接受铁钳计划将其作为“进一步计划之基础”。[13]

尔后,联合战争计划委员会与联合情报委员会在铁钳计划基础上对其他区域做扩展研究。1946年8月5日发布名为Broadview的首份报告,1946年10月24日进一步修订。该计划涉及北美的防御问题,远程武器的发明使美国之心脏地带英语Heartland (United States)不再无懈可击。在不久的将来,苏联将有能力实施单向空袭(英语:one-way air strikes)与突击队突击(英语:commando raids),其潜艇也可袭击航运线与在沿岸布雷,但当时主流认为威胁来自于苏联特工的渗透与颠覆行动。且1950年后,苏联有可能开发出核武器与针对美国城市的长程飞机或导弹,苏联入侵阿拉斯加的可能性也被考虑在内。为应对这类威胁,美国需要机动地面部队以及空中预警系统和反潜部队应付来自苏联的突袭。[14]

1946年8月15日发布的Griddle计划其中涉及到土耳其的防御问题。尽管土耳其军队有48个师的庞大规模,但缺乏现代装备。研究报告估计,苏联可以部署多达110个师对付土耳其,而不影响其他地方的行动。苏联也可同时从盟友保加利亚进攻土耳其东色雷斯,与苏联外高加索进攻安纳托利亚。苏军空降兵和两栖部队可打击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两侧。而后,苏军也可从土耳其向伊拉克和伊朗推进。据估计,在土军被迫撤到安纳托利亚西海岸前,最多可坚持120天。尽管如此,土耳其在美国的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其是得以对苏联执行空袭的潜在基地,也因其可阻挡苏联在中东的扩张。因此,研究报告呼吁增加对土耳其提供军事援助,并发展土耳其的空军基地与港口。[15]

 
1945年6月,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苏联元帅格奥尔基·朱可夫行走于柏林

作为Griddle的扩展研究,1946年11月2日发布代号名为Caldron的研究报告,报告涉及中东地区。虽说苏联生产的石油满足和平时期需求,但计划策划者认为苏联石油储备不足以应付一场大规模战争,因而,苏联的优先战略是夺取中东的石油资源,一旦苏联夺成,西方盟国也无法从此获取石油。该地也因被认为是进攻苏联的力量集结地,因而苏联也将采取行动反制,其中苏军多达85个师将用于中东地区的行动,而英军仅有5个师阻止苏军攻势,而苏军部队预计将在60天内抵达巴勒斯坦。其时大约14个盟军师可集结于埃及。[16][17]

1946年12月20日发布的代号名为Cockspur的研究报告考虑了苏军对意大利的威胁。报告设想南斯拉夫军队进攻意大利,苏军主力进攻德国,而后苏军也可从意大利北部进攻意大利。西方盟国可选择尝试防御意大利北部,虽说这被认为不切实际;也可实行战略性撤退。这就带来了西方盟军可能于北部的防御行动中遭摧毁,而不能防御西西里岛的风险。因而,研究报告建议,最好的行动方案是立即撤退到西西里岛。[18]

由于铁钳计划要求撤退至比利牛斯山脉,伊比利亚半岛之战略地位显得格为重要。因此,1947年8月4日发布的代号名为Drumbeat的研究报告估计,西班牙可在60天内调集质量一般的22个师,葡萄牙可再调集2个师,同时5千人英国驻军驻于直布罗陀。联合战争计划委员会不相信苏联会进攻西班牙,但也考虑其可能性。据估计,在D+45日前,多达20个苏军师可抵达比利牛斯山,其后苏军将派出新动员部队增援比利牛斯,因而至D+90日,比利牛斯山驻有共80万人的50个苏军师,为苏军全面进攻伊比利亚做足准备。尽管如此,计划者仍评估说,西方盟军有希望守住西班牙。[19][注 1]

Broiler计划(1947)

编辑

尽管在Pincher计划上所做的研究没有被参谋长联席会议定为战争计划,但联合战争计划委员会1947年7月16日通知联合参谋部计划室,称他们已取得足够可以制定新战争计划的进展。[17]同年8月29日,随着1947年美国政府颁布《国家安全法》,联合战略计划委员会取代了联合参谋部计划室的工作,并指示联合战略计划小组以Pincher计划为基础构建新计划,新计划假设1948年爆发战争,且美国将与英国、加拿大结盟,战争中也会使用核武器。[20]计划提高了核武器的重要性标志着计划重点的转变。[21]

最终释出战争计划版本名为Broiler,并从美军现有兵力作为出发点进行评估。联合战略计划小组而后还以Broiler为基础起草了名为Bushwacker的用于1952年1月1日爆发战争后的长期战争计划,以及另份名为Charioteer的用于1955年爆发战争的战争计划,都假定西欧为苏军攻陷,并须进行场战略性空战。计划者没有指出对战争的最终政治目标,而只定于将苏联推回1939年的边界。[20]

 
B-29超级堡垒轰炸机是1940年代后期美军战略轰炸机编队的主力

新计划也另设想了与Pincher相同的情况,联合情报参谋部对苏联的评估是:苏联总可动员多达245个师。其中,120个师部署在西欧、85个师部署在巴尔干和中东,40个师部署在远东。使苏军有能力在45天内攻克欧洲大部分地区。从长远来看,预计苏军不仅占据数量上的优势,武器技术方面也不甘示弱,预计苏联将在1952年之前研制出核武器、1956年之前研制出长程轰炸机,使其有能力将打击范围覆盖至美国。[22]

为保美国本土安全,计划美军将占领格陵兰和冰岛。空中加油技术的发展得以使B-29超级堡垒轰炸机与其改进型B-50超级堡垒轰炸机覆盖苏联20个主要城市,B-29还被改装为KB-29超级堡垒战略加油机,但首批直到1948年底才完成交付,到1950年5月,将有77架飞机服役。[23]

Halfmoon计划(1948)

编辑

Offtackle计划(1949)

编辑

结果

编辑

朝鲜战争爆发致使美国国防预算从1950财年的142.58亿美元(相当于2021年的124亿美元)增加到1951财年的532.08亿美元(相当于2021年的432亿美元)1952财年的659.92亿美元(相当于2021年的526亿美元),军种力量失衡问题得到缓解,并使得参谋长联席会议考虑在1952财年组建21个师的陆军、143支联队的空军与402艘战舰的海军。[24]

当苏联在比联合情报委员会预估的最早日期提前一年,比它在1948年3月22日认为最可能研制日期提早四年的1949年8月引爆首枚原子弹时,计划修订了对苏联核武库的估计,到1950年中期,苏联将拥有10至20枚核弹,到1952年中期,拥有45至90枚,到1954年中期,拥有120至200枚。[25]这点被立即被纳入同年10月25日名为Offtackle计划中,计划假定战争一爆发双方都将动用核武器。[25]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D日”即苏军发起进攻的首日。“D+45日”便是在苏军发起进攻后的45日,“D+90日”便是在苏军发起进攻后的90日。注意,此处之D日是军事术语,切勿与1944年的诺曼第登陆混淆。下同。

引用

编辑
  1. ^ Ross 1988,第4页.
  2. ^ Schnabel 1996,第7–8页.
  3. ^ Ross 1988,第4–5页.
  4. ^ Schnabel 1996,第91–97页.
  5. ^ Schnabel 1996,第109页.
  6. ^ 6.0 6.1 Carter 2015,第148–149页.
  7. ^ Schnabel 1996,第63–65页.
  8. ^ 8.0 8.1 8.2 8.3 8.4 Schnabel 1996,第71–72页.
  9. ^ Ross 1988,第31–33页.
  10. ^ Ross 1988,第27页.
  11. ^ Ross 1988,第27–30页.
  12. ^ Moody 1995,第49页.
  13. ^ Schnabel 1996,第74页.
  14. ^ Ross 1988,第34–35页.
  15. ^ Ross 1988,第35–36页.
  16. ^ Ross 1988,第36–38页.
  17. ^ 17.0 17.1 Schnabel 1996,第75页.
  18. ^ Ross 1988,第38–40页.
  19. ^ Ross 1988,第41–43页.
  20. ^ 20.0 20.1 Condit 1996,第153–154页.
  21. ^ Herken 1980,第226–227页.
  22. ^ Ross 1988,第53–54页.
  23. ^ Curatola 2016,第119-120页.
  24. ^ Ross 1988,第139页.
  25. ^ 25.0 25.1 Condit 1996,第280–281页.

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