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閉包社會網絡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在1908年出版的《社會學:對社會交往形式的研究》一書中提出。[1]三元閉包是指A、B、C三個節點(如個人)之間的屬性,即如果A-B、B-C連接存在,則有形成新的連接A-C的趨勢。[2]三元閉包可以用來理解和預測網絡的增長,儘管它只是複雜網絡中形成新連接的眾多機制之一。[3]

演示三元閉包原理的圖。如果A和B相連,A和C相連,那麼B就有和C相連的趨勢。

歷史 編輯

馬克·格蘭諾維特在 1973 年的文章《弱關係的力量》中使三元閉包的概念流行起來。[4]在這篇文章中,他綜合了由弗里茨·海德於1946年首次提出的認知平衡理論,並對社交網絡進行了齊美爾式的理解。總而言之,認知平衡指的是兩個人對一個物體有相同的感覺的傾向。

衡量方式 編輯

測量三元閉包的兩個最常見的方式是該圖的集聚係數和傳遞性。

集聚係數 編輯

三元閉包存在的一種度量方法是集聚係數,如下所示:

 是一個無向簡單圖 是頂點的集合, 是邊的集合。

傳遞性 編輯

強三元閉包的性質 編輯

強三元閉包的性質是指,如果一個節點與兩個相鄰節點有強聯繫,那麼這些相鄰節點之間必須至少有弱聯繫。

參考資料 編輯

  1. ^ Georg Simme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riginator of the concept: "Facebook" article at the New York Times website. Retrieved on December 21, 2007.
  2. ^ Working concep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f triadic closure: book review of Duncan Watts' "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 at the Serendip (Bryn Mawr College) website. Retrieved on December 21, 2007.
  3. ^ Easley, D, & Kleinberg, J. (2010). Networks, crowds, and markets: reasoning about a highly connected world. Cornell, NY: Cambridge Univ Pr.
  4. ^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2-16.",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78, Issue 6, May 13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