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側對稱動物

兩側對稱動物(學名:Bilateria),又名左右對稱動物, 在舊時的分類體系中與輻射對稱動物(Radiata)共同組成真後生動物(Eumetazoa),輻射對稱動物被認為是早期研究人員的錯誤歸類而被棄用。[2]

兩側對稱動物
化石時期:600–0 Ma[1]
埃迪卡拉紀至現代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亞界: 真後生動物亞界 Eumetazoa
演化支 副同源異形基因動物 ParaHoxozoa
演化支 兩側對稱動物 Bilateria
演化支

解剖學構造

編輯

兩側對稱動物的身體由三層胚層發育而來,即擁有中胚層。三胚層是由兩胚層演化而來的。故兩側對稱動物比輻射對稱動物進步。

顧名思義在體形上它們呈兩側對稱。在軀幹前段開始形成腦部(Cephalisation)。某些軟體種類環狀肌肉(收縮會導致該處軀幹收窄)在外,縱行肌(收縮導致該處軀幹復原)在內。它們大部分具有長的腸臟和血液系統。在表皮(Epidermis)和腸之間有體腔(Coelom),它對內部會填充體液,形成靜水壓保持其形態。若果存在血液系統,則動物的排泄會通過原腎後腎完成。

它們有三種卵裂方式:螺旋(原口動物Protostomia),輻射(後口動物Deuterostomia)和兩側對稱(原口動物,後口動物)。[2]

演化

編輯
聚胞動物

領鞭毛蟲  

後生動物

多孔動物門  

真後生動物

櫛水母  

副同源異形基因動物

扁盤動物門  

浮浪幼蟲樣動物

刺胞動物門  

兩側對稱動物

異無腔動物  

腎管動物
後口動物

脊索動物  

棘皮動物  

原口動物

蛻皮動物  

螺旋動物  

610 mya
650 mya
680 mya
760 mya
950 mya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artin, M. W.; Grazhdankin, D. V; Bowring, S. A; Evans, D. A; Fedonkin, M. A; Kirschvink, J. L. Age of Neoproterozoic bilatarian [sic] body and trace fossils, White Sea, Russia: implications for metazoan evolution. Science. 5 May 2000, 288 (5467): 841–5. Bibcode:2000Sci...288..841M. PMID 10797002. doi:10.1126/science.288.5467.841. 
  2. ^ 2.0 2.1 Jaume Baguñà and Marta Riutort, 2004. The dawn of bilaterian animals: the case of acoelomorph flatworms, Bioessays 26 (10): 1046-1057 Oct 200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