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中原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3月7日) |
中共中央中原局是負責中央地區的黨的領導機構。 [1]
機構概況 | |
---|---|
上級機構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
機構類型 | 地方局 |
授權法源 | 中國共產黨章程 |
抗戰初期設立的中原局
編輯1938年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針對華中地區黨的工作和根據地建設受王明右傾錯誤思想的影響,對黨領導的游擊戰爭作用認識不足,敵後根據地建設薄弱等問題,決定撤銷長江局,成立中原局和南方局,任命劉少奇為中原局書記,領導長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擔負「發展華中」的重任。
1938年11月下旬,朱理治、李先念從延安出發,1938年12月24日在竹溝召開的河南省委擴大會議上傳達了中原局的決定。1938年11月23日,劉少奇同幾十名幹部一起離開延安,前往華中。1939年1月下旬,到達河南確山縣竹溝鎮,組建了中原局領導機關,對外稱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竹溝留守處」。劉少奇主持召開了中原局和鄂豫邊區黨政軍領導會議,指出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獨立自主地發展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和根據地。在組織上,中原局撤銷了河南、湖北兩省委,成立了鄂豫、鄂豫皖、鄂中、鄂西北四個區黨委。同時開始建立、恢復和發展縣以下黨的基層組織,發動武裝群眾。
- 書記劉少奇
- 委員有劉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楓、鄭位三、鄧子恢、徐海東、陳少敏、彭康等
- 友軍工作部部長項乃光
- 豫西省委
- 鄂豫皖省委
- 豫皖蘇省委
- 鄂西北省委(特委):王翰、張執一、曹荻秋等。
- 鄂豫邊區省委(豫南省委、豫鄂邊區省委):書記朱理治,委員陳少敏、李先念、王國華、王盛榮、危拱之、王闌西、郭致中、楊學誠、陶鑄。統戰部長劉貫一,副部長夏農苔。
1939年1月中旬,根據中原局命令,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成立,李先念任司令員,全隊160餘人。隨後,李先念率部積極在鄂中地區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發展抗日武裝。1939年6月,中原局決定統一整編豫南和鄂中黨的武裝,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治委員,下轄5個團。1939年11月,中原局決定撤銷鄂豫邊、鄂豫皖、鄂中三個區委,成立新的中共鄂豫邊區黨委。鄭位三任書記,李先念為軍事部長。同時將邊區各地的武裝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後根據劉少奇建議,改稱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到1940年底,鄂豫邊區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建立了9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挺進縱隊擁有1萬餘人槍
1939年11月,中原局離開了竹溝遷到皖東指揮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1940年遷到江蘇鹽城。1941年5月20日,中原局與東南局合併,組成中共中央華中局。
1939年10月底,劉少奇率領中原局機關和部分幹部,離開竹溝鎮,東進皖東。途中,劉少奇到豫皖蘇邊區的渦北新興集視察工作。1940年2月,豫皖蘇邊區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正式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9個團,共12000餘人。
1939年11月底,劉少奇率領中原局機關和一批幹部到達皖東定遠大橋鎮。劉少奇在皖東主持召開三次中原局會議,貫徹「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嚴肅批評了在華中地區影響較深的「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和「幫助國民黨第五路軍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等口號,指出華中黨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給國民黨「抬轎子」,而不去努力發展自己的力量。劉少奇說: 「打鬼子要有槍,有了槍還要有個家,這個家就是根據地,就是抗日民主政權。」針對有些領導幹部怕人家說這是招兵買馬的思想,劉少奇說:我看能招到兵買到馬就不錯,革命的兵為什麼不招?革命的馬為什麼不買?1940年3月,定遠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這是華中敵後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隨後,滁縣、鳳陽、全椒、和縣、嘉山、來安、天長等地也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新四軍第四、五支隊也由原來的7000人擴大到1萬餘人。至1940年6月,皖東抗日根據地人口達到150餘萬,成為挺進蘇北的鞏固陣地。
根據中原局指示,黃克誠率領八路軍第五縱隊從冀魯豫經皖北南下進入蘇北,渡長江北上的陳毅、粟裕指揮新四軍7000餘人,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1940年10月,八路軍第五縱隊等部占領鹽城並與新四軍陳毅部勝利會師。1940年11月,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到達鹽城,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葉挺(未到職),副總指揮代理總指揮陳毅,政治委員劉少奇,統一指揮所有隴海線以南之新四軍與八路軍。在海安召開蘇北臨時參議會,按照抗日民主政權「三三制」原則,成立蘇北行政委員會及縣、區抗日政權,組建了地方抗日武裝。
1941年1月初發生皖南事變。中共中央於1月下旬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劉少奇兼任新四軍政治委員。1941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原局和東南局合併,成立華中局。
抗戰勝利後設立的中原局
編輯1945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決定設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局,書記徐向前,副書記鄭位三。因徐向前患病未到之前由鄭位三代理。9月25日開始執行職務。鄂豫皖中央局委員有:鄭位三、李先念、陳少敏、任質斌、王樹聲、戴季英、劉子久。下轄新四軍第五師野戰軍、鄂東區黨委與鄂東軍區、江漢區黨委與江漢軍區。河南區黨委與河南軍區仍由中央直接領導。10月24日,359旅、八路軍河南軍區與新四軍五師會師。
1945年11月上旬,鄂豫皖中央局改為中原局,鄭位三任代理書記,李先念、王首道、陳少敏、王震為常委。任質斌、戴季英、劉子久、王樹聲為委員。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委鄭位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首道、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副司令員王樹聲。嵩岳軍區(王戴部)與水西八團合編為第一縱隊。五師野戰軍與八路軍南下支隊合編為第二縱隊。鄂東、河南、江漢3個區黨委、軍區。
1946年6月中原突圍。1946年10月在延安恢復中原局。
千里躍進大別山後設立的中原局
編輯1947年6月, 劉鄧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後,重設中央局,鄧小平任書記,鄭位三、李先念、李雪峰任副書記。
1948年2月,劉鄧致電中央,提出要設法解決中原三軍(劉鄧、陳粟、陳謝)供應困難問題:「如豫皖蘇地區(當時是粟裕兼任豫皖蘇軍區的司令和政委),至今毫無建樹,也沒有幹部,對今後大軍供應已無辦法。」為此,劉鄧向中央建議,調有土改和財經經驗的華東局副書記、華東軍區副政委鄧子恢前來中原:「建議鄧子恢同志統一主持中原各區,首先是三部分野戰軍的財經事宜。」3月23日,中央致電中央工委和中原局,決定「由中原局管轄津浦路東隴海路南包括豫、陝、鄂整個地區,統一該區黨政軍民一切工作之領導」,同時決定陳毅、鄧子恢「加入中原局」。4月27日,中央再致電劉鄧,「陳粟二人日內可到阜平和我們會商行動問題,及你們提出的中原組織機構問題。」劉鄧隨即給中央回電,「中原局轄區甚大,領導力量極嫌薄弱。……亦須統一指揮及供應。因此,建議:(一),以陳毅同志為中原局第一副書記。(二)組織中原軍區。」對於陳毅到中原後應任何職,劉鄧給出了3個方案,「(一)以陳毅為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中原野戰軍司令員;(二)陳毅為軍區和野戰軍第二政委;(三)陳毅作軍區第二政委兼野戰軍政委。」劉鄧還建議,「不管哪種形式,陳毅同志華野職務不變。」5月5日,劉鄧再次致電中央,「中原局面太大,情況複雜,現在中原局的能力實難勝任,因此再做如下建議:(一)請彭真同志任第一書記,陳毅、小平分任第二、第三書記。(二)陳毅兼軍區第二司令員兼野戰軍司令員。(三)粟裕如暫留中原,則兼軍區副司令員及野戰軍副司令員。」
5月9日,中央和中央軍委經研究後,由中央軍委發出《華北、中原兩解放區轄區和人選》通知電,改組中原中央局:
邯鄲局(轉豫皖蘇區黨委)、阜平局、中原局、華東局、晉綏分局、西北局、東北局、華東工委、華中工委及各前委:
為了更加有利於革命戰爭向南發展和華北解放區集中力量進行生產節約支前起見,中央及軍委在與中工委會合後,特決定改變華北和中原解放區的組織及其管轄境地,並決定人選,通知如下:
(一)晉冀魯豫及晉察冀兩解放區合併為華北解放區。原隸屬晉冀魯豫解放區之豫皖蘇解放區改隸於中原解放區。原屬太岳區沿同蒲路自趙城、洪洞(均含)以南直至蒲州以及路西各縣,均劃歸晉綏解放區管轄;原屬晉綏之太原附近各縣,則劃歸華北解放區管轄。華北與晉綏兩解放區關於上述各縣的劃分及移交的日期,應自行商定,報告中央核准。
(二)晉冀魯豫及晉察冀兩中央局合併為華北中央局,以劉少奇兼華北中央局第一書記,薄一波為第二書記,聶榮臻為第三書記,以劉、薄、聶及董必武、彭真、葉劍英、徐向前、滕代遠、羅瑞卿、劉瀾濤、趙振聲、王從吾、蕭克、黃敬、楊立三、趙爾陸、楊秀林〔1〕十七同志為委員,劉、薄、聶及董必武、彭真、滕代遠、劉瀾濤、黃敬八同志為常委。
(三)晉冀魯豫及晉察冀兩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以聶榮臻為司令員,薄一波為政委,徐向前為第一副司令員,滕代遠為第二副司令員,蕭克為第三副司令員,趙爾陸為參謀長,羅瑞卿為政治部主任,蔡樹藩為副主任;以徐向前兼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及政委,調王建安為副司令員兼副政委;以楊得志為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羅瑞卿兼第一政委,楊成武為第二政委。
(四)晉冀魯豫及晉察冀兩邊區政府在華北人民代表會議未召開前,暫成立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以董必武為主席,黃敬、楊秀林為副主席,宋劭文為秘書長。
(五)華北局成立後,中央委託華北局辦理大黨校,大軍校、大黨報及華北大學(統一北方聯合兩大學),並以劉瀾濤為黨校校長;葉劍英兼軍校校長及政委,蕭克兼副校長,朱良才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磐石為華北日報社長;范文瀾為華北大學校長。
(六)除華中解放區現轄境地外,凡隴海以南長江以北直至川陝邊區均屬中原解放區。中原中央局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以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李先念、宋任窮、粟裕、李雪峰、陳賡,張際春、謝富治、劉子久十二同志為委員。在中原局下,成立豫皖蘇分局,以宋任窮為分局書記。
(七)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陳毅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二副司令員。陳毅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及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宋任窮為副政委。蘇北兵團仍屬行東軍區建制,但在作戰上受華東野戰軍指揮。
(八)中央己與中工委會合,中央工委即行撤消。
中央軍委
辰佳
6月26日,中央再致電中原局,指示「中原局應以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張際春、李雪峰六人組成常委。」,並同意鄧子恢任中原軍區第一副政委,張際春任第二副政委。
中原局通知
(一九四八年七月二日)
中央及軍委指定和批准中原局、中原軍區組織及各軍(區)如下:
第一,以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粟裕、張際春、李雪峰、李先念、宋任窮、劉子久、陳賡、謝富治十二人為中央局委員,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並指定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李雪峰、張際春六人為常委。
第二,以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司令員兼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為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為第二副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鄧子恢為第一副政委,張際春這第二副政委併兼政治部主任,並以劉、陳、鄧、張四人組成軍事指導小組,陳毅為組長。
第三,陳毅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仍作副司令員,陳離職期所兼軍政職務由粟裕代理,宋任窮任華野第二副政委。
第四,中原局成立辦公廳,以鄧子恢為主任,李雪峰為副主任,李雪峰兼組織部長,鄧子恢為宣傳部長,陳克寒為副部長。
第五,中原局設立財經委員會,以鄧小平、陳毅、鄧子恢、劉瑞龍、李一清、劉岱峰、范醒之七人為委員,鄧子恢為書記,並設立財經辦事處,鄧子恢兼主任,劉岱峰、范醒之為副主任。
第六,組織豫皖蘇中央分局及軍區,以宋任窮、吳芝圃、粟裕、張國華、劉瑞龍、楊一辰六人為委員,宋任窮為書記,吳芝圃為副書記,粟裕兼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為副司令員,宋兼軍區政委,吳兼副政委。
1948年7月25日中原局書記鄧小平赴中央開會,陳毅以副書記身份在河南寶豐縣主持中原局工作。鄧小平直到10月11日才返部。
中原局城工部,孔祥禎任部長,何英才、蔡書彬任副部長。1948年,撤銷中原局城工部,城市工作歸組織部,孔祥禎改任組織部副部長,仍分管城市工作。
1948年秋,中原局社會部在河南禹縣正式成立。華北局社會部副部長兼華北軍區保衛部長卜盛光率領從華北局社會部和華北軍區保衛部抽調的幹部、警衛勤雜人員和從南下工作團、中原大學挑選的一些幹部和學員組成。卜盛光任部長,徐啟文任副部長。
1949年5月華中局成立,中原局撤銷。
參考文獻
編輯- ^ 葉永烈.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2013. ISBN 978-7-220-08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