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八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八軍,是1949年整編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軍。
歷史
編輯1944年9月組建冀察軍區,1946年10月與張家口衛戍司令部合併為察哈爾軍區。1947年11月,察哈爾軍區與冀晉軍區合併為北嶽軍區,察哈爾軍區獨立第4旅編入晉察冀軍區第一縱隊改稱第3旅。1947年12月6日察哈爾軍區機關在定縣組建為晉察冀野戰軍第六縱隊機關。司令員文年生(三縱副司令員升任)/徐德操/陳坊仁,政委向仲華/漆遠渥/李呈瑞,副司令員蕭新槐兼參謀長/徐德操/宋玉琳,副參謀長張挺/宋學飛。共17 044人。縱隊成立後,參加平漢路北段破擊戰。第六縱隊總的情況和第一縱隊相似,基礎比第一縱隊稍新,缺乏大膽頑強的戰鬥作風,全殲思想貫徹不夠,部隊管理不夠正規嚴格,紀律性差,領導不夠深入,但學習技術戰術的風氣尚好,頑強與全殲思想近來有進步。[1]
- 第十六旅:1946年6月以晉察冀軍區冀中縱隊第13旅第38團和冀中第9軍分區第46團及特務團組建冀中軍區獨立第14旅。1946年7月改稱冀中軍區獨立第七旅。是第68軍最老的部隊,軍主力師。但該旅發生許多弱點。1948年上半年來進步不快,主要缺乏群眾性的運動,民主作風差,固步自封,老一套,缺乏創造性,工作無朝氣,領導幹部自滿,不深入,戰鬥中粗枝大葉,尤其是缺乏自我批評的精神。定興戰鬥未完成任務,是該旅弱點的最後暴露。主要原因:(一)對該旅抓的不緊,沒及時展開嚴格批評,揭露其嚴重的驕氣自滿的老大現象。(二)黨委領導弱,一元化之領導沒有樹立,集體領導、分工負責與民主作風差。工作不深入,特別是思想領導薄弱。[1]旅長廖鼎祥/陳應壽,政委李斌,副旅長范保順,參謀長唐丕光,政治部主任張宗勝/范保順兼副政委。
- 第46團:前身是冀中第9軍分區第27團。1945年9月21日編入冀中(楊成武)縱隊第3支隊為第27團。l945年l0月隨第3支隊改稱晉察冀軍區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3旅為第38團。l946年3月為冀中縱隊第13旅第38團(編入了冀中黃壽發縱隊第2旅第76團1個營)。團長古極/王鈞/李克林,政委范保順。1946年6月編入新組建的冀中軍區第14旅為第40團,7月改稱冀中軍區獨立第7旅第19團。該團是68軍最老的團隊,是軍、師主力團。
- 第47團:前身是冀中軍區特務團。1946年6月特務團與冀中八分區第64團、任河支隊編入新組建的冀中軍區第14旅為第41團,7月改稱冀中軍區獨立第7旅第20團。團長萬振西/韓進忠,副政委高顏林
- 第48團:前身是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第46團。1946年6月編入新組建的冀中軍區第14旅為第42團,7月改稱冀中軍區獨立第7旅第21團。第48團弱。團長林彬/歐陽順,政委惠士榮。
- 第十七旅:1946年6月組建冀中軍區獨立第11旅,1946年7月改稱冀中軍區(第二個)獨立第八旅。旅長徐德操/楊棟梁,政委李致遠,副旅長賈士珍/李德才,副參謀長祖岳嶸(升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白正剛(升主任)。原轄第22、第23、第24團依次改稱第49團(冀中六分區82團與縣大隊合編。團長劉震,政委董奮)、第50團(冀中七分區80團與安定博支隊合編。團長劉復生,政委王松岑)、第51團(冀中六軍分區73團、八分區獨立營、11分區護路大隊、冀中稅警大隊合編。團長李德才,政委張紹英)。以第50團較強,第51團較弱,均有朝氣、虛心學習、愛鑽研。主要弱點是不夠正規嚴格、紀律性差,全殲思想貫徹不夠,不敢打大仗打硬仗,頑強的戰鬥作風差,有些工作不夠踏實。[1]
- 第十八旅:1947年冬北嶽軍區以軍分區獨立團組建。是華野三兵團最新最弱的1個旅。組建一年內有進步,如學習技術、執行命令都還好,因基礎新,下層幹部弱。旅長羅文坊,政委嚴慶堤,參謀長熊金波,政治部主任蕭赤。1949年2月王鈞任副師長、張宗勝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52團(北嶽六分區獨立團、易縣獨立營合編。副團長韓玉奎,政委田波)、第53團(冀晉軍區一分區新13團、陽高獨立營、應縣獨立營、廣靈獨立營一部合編。團長賀成健,政委陳興農)、第54團(冀晉軍區四分區獨立團、獲鹿獨立營合編。團長胡從明,副政委李鵬飛)。該旅以第52團較好,第54團最弱,只有2個營。
1948年1月,縱隊奉命從河北滿城地區出發,初戰保(定)西北,殲敵675人。3月至4月9日第6縱隊參加察南綏東戰役,殲敵4700餘人。4月中旬一縱準備掃除應縣城敵,六縱與之相配合,擔任大同方向的阻援任務。當時六縱十六旅駐紮在懷仁縣清水河地區。4月23日一縱連續攻城未克,暫時撤下來稍作休整,準備再攻。六縱隨即也結束了阻援任務,在原地待命。4月29日上午,突然接到兵團楊成武司令員的電報:傅作義和閻錫山趁晉察冀野戰軍在察南、綏東作戰之機,企圖進犯石家莊地區,命六縱火速南下正太路,奔殲閻匪東犯之敵。部隊4月30日出發,5月8日午夜前趕到盂縣城西南指定位置。1948年5月9日改稱華北野戰軍第六縱隊,隸屬華北軍區第2兵團,調曠伏兆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5月9日盂西戰鬥,殲滅從壽陽挺進石家莊的閻錫山第四十三軍暫編第49師及第八總隊共4700人,俘中將副軍長兼暫49師師長張翼、少將參謀長王澤晉以下官兵近三千人,繳獲了四門山炮、五門迫擊炮和大量槍支彈藥。1948年8月,華北軍區第3兵團成立,第6縱隊轉隸該兵團建制。1949年2月在北平奶子房(屬望京北邊崔各莊鄉),改編為第六十八軍。文年生任軍長,向仲華任政治委員,徐德操任副軍長。軍屬炮兵團,團長李昆、副團長王慶華。全軍共2.9萬餘人。4月初到達太原以北的泥屯一帶,參加太原戰役。4月13日第六十八軍召開黨委擴大會議,該軍擔負汾河以東、陽曲鎮以西地段的進攻任務,其中新城是北區防禦中心,地形複雜。它的北面有敵46師重兵防守的向陽店等據點,南面有飛機場和城郊永興堡等星羅棋布的據點。202師為軍的尖刀師,任務是:一、以突襲手段奪取敵二線心腹要衝新城;二、進而攻占飛機場、工廠區、永興堡、大北關。4月18日202師從泥屯開進到上蘭村、西村一帶。
生俘敵少將師長張忠、閻俊貢以下官兵8337名,殲敵955名。太原戰役結束後,部隊進駐山西陽高、天鎮、羅文皂、金家莊地區整訓練兵。5月,徐德操任軍長,漆遠渥任政治委員,宋學飛任參謀長,張遜之任政治部主任。同月,由國民黨軍第十六軍第22師改編的獨立第25師編入該軍(轄第1、2、3團,師長梁詩傳、政委白正剛兼、副師長劉震兼、政治部主任惠士榮兼)。
1949年10月,部隊由山西進駐天津、唐山地區,擔負保衛海防任務。1951年2月,部隊集結於天津附近,補充兵員、更換新的裝備並整訓部隊,為赴朝作戰作準備。6月9日,第68軍在第20兵團編成內入朝作戰,部隊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8軍,軍長陳坊仁、政委李呈瑞、副軍長宋玉琳、參謀長宋學飛、政治部主任嚴慶堤。下轄第202師,師長陳應壽(後黎光、李克林)、政委李斌(後田波);第203師,師長楊棟梁、政委李致遠(後惠士榮);第204師,師長曹玉清(後王鈞)、政委范保順;另配屬炮兵第6團。全軍共4.6萬餘人。先後擔任北漢江至文登里一線的防禦任務,粉碎敵「秋季攻勢」和「坦克劈入戰」,完成東海岸抗登陸作戰的準備工作,參加金城地區的反擊作戰等。與敵作戰1021次,殲敵74844人,其中美軍10416名、南韓軍64392名、希臘軍36名,毀傷敵坦克152輛,擊落擊傷敵機696架,繳獲大量武器裝備。第68軍在抗美援朝3年零10個月的戰鬥中,湧現出許多英雄單位和英雄個人。其中功臣單位26個,立功個人24018名,其中特等功臣13名,一等功臣178名,「奇襲白虎團」的著名戰鬥英雄楊育才、志願軍女英雄解秀梅、坦克英雄胡連等就產生在這支部隊。1954年9月,第68軍奉命擔任永柔以西,隸川以東、新安州西南地區守備任務。1955年3月奉命回國。
1969年12月608團調給新組建的第二十六軍78師為233團,另重建608團。1975年6月,根據中央軍委5月24日的調防命令,第68軍與第46軍對調。副政委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