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岸防戰列艦
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岸防戰列艦(俄語:Броненосцы береговой обороны типа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或者謝尼亞文海軍上將級岸防戰列艦(俄語:Броненосцы береговой обороны типа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1],是俄羅斯帝國海軍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建造的一級3艘岸防戰列艦。本級採用低干舷外形,吃水淺,故此有「熨斗船」的外號;設計目的是作為近岸炮擊,根本就沒打算用來遠航[2]。儘管如此,本級3艦全部於日俄戰爭期間加入了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參加了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的遠征,並在對馬海峽海戰中與日本海軍作戰。其中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力戰不敵沉沒;另兩艘則隨隊向日軍投降,並為日本海軍所接收。
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岸防戰列艦 | |
---|---|
概觀 | |
艦種 | 岸防戰列艦 |
擁有國 | 俄羅斯帝國 大日本帝國 |
前型 | 無 |
次型 | 岡古特級岸防戰列艦 |
同型 | 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 |
數量 | 3 |
製造廠 | 1892年~1899年 |
結局 | 烏沙科夫:1905年重創沉沒 謝尼亞文:1936年作為靶艦被擊沉 阿普拉克辛:1925年擱淺拆解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4,971長噸(5,051公噸) |
全長 | 艦體全長:86.4米 |
全寬 | 15.9米 |
吃水 | 5.2米 |
燃料 | 燃煤250-400噸 |
鍋爐 | 燃煤專燒鍋爐4座 |
動力 | 直立型三段膨脹式三汽缸複合式蒸汽引擎2座 2軸推進 |
功率 | 5,750匹軸馬力(4,288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16節(30公里每小時) |
乘員 | 軍官20人,水手385人 |
武器裝備 | 1891年式45倍徑254公釐(10英寸)炮雙聯裝2座計4門 (阿普拉克辛:3門) 1892年式45倍徑單裝120 mm(4.7英寸)炮4門 哈奇開斯47毫米3磅速射炮12門 單裝37毫米1磅炮12門 381公釐(15.0英寸)單裝魚雷發射管4具 |
裝甲 | 水線帶:250 mm(9.8英寸) 甲板:25公釐(0.98英寸) 主炮炮塔:178公釐(7.0英寸) 司令塔:200公釐(7.9英寸) |
設計與概述
編輯項目立項
編輯1889年8月,俄國海軍開始了岸防戰列艦項目,由海軍部尼科萊·馬特韋耶維奇·齊哈喬夫海軍中將負責。本計劃參考了法國1885-1889年期間為希臘海軍建造的海得拉級岸防戰列艦:海得拉級標準排水量4810噸,裝備3門270毫米炮、5門150毫米炮,水線裝甲帶300毫米,航速17節。同時俄國海軍部也要求本級艦必須能抗衡波羅的海的對手,比如德國的齊格弗里德級和瑞典的斯維亞級。[3]
1889年9月初,海洋技術委員會提交了由埃拉斯特·葉夫根尼耶維奇·古利亞耶夫設計的計劃草案,計劃排水量4000噸,裝備2座雙聯裝229毫米火炮,水線防護229毫米,航速15節。該計劃經評審後,認為需要繼續改進。[4]
10月份海洋技術委員會再度提交了更多報告,包括305毫米主炮和305毫米裝甲。1890年5月13日(俄歷5月1日),海洋技術委員會提交了《波羅的海4200噸戰列艦相關要目的初步計算》的文件,該計劃書擬對水線裝甲和炮塔採取雙層裝甲板設計。[5]
此後海洋技術委員會轉為進行遠洋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因此岸防戰列艦項目的設計停頓了數個月,直到1891年春才重新啟動。新設計恢復為兩座雙聯裝229毫米主炮,以及4門120毫米副炮,同時取消了第二裝甲帶。1891年6月21日(俄歷6月9日),海洋技術委員會對該設計進行了討論,齊哈喬夫同意了該設計,不過要求減去一些防護以將速度提升至16節。6月25日(俄歷6月13日),該方案得到阿列克謝·亞歷山德洛維奇大公的批准,預計建造兩艘,同時要求將原計劃的120毫米副炮替換成新式的法國加奈152毫米速射炮。7月有關方面批准了本級兩艘的建造,同時開始繪製施工圖紙以及製作1:48模型。11月1日(俄歷10月20日),有關方面在進行了一些修改後(取消搭載水雷,而改為加大152毫米炮彈藥量),批准了方案,並將方案移交給造船和後勤總署,由其敲定合同承包商。[6]
1892年6月7日(俄歷5月26日),在一次包括了炮術和造船軍官的聯席會議上,海洋技術委員會提出修改方案,將原定的229毫米主炮替換成更大口徑的254毫米炮,同時維持載彈量不變(即依然是每門炮50發炮彈)。因為提案只是增加了39.3噸排水量,齊哈喬夫認為可以接受,於是同意了這一修訂。可是更重的火炮,以及配套的更重的225.5公斤炮彈,加上採用了全封閉炮塔而非開放式炮廓,使得全艦實際增重超過了200噸。1893年3月28日(俄歷3月16日),海洋技術委員會提議削減10%的水線裝甲厚度,同時將裝甲板替換成更輕一些的標號。管理層否決了這一提議,而是要求將152毫米副炮重新換回更輕一點的120毫米炮,這樣可以節約37.3噸重量。海洋技術委員會沒有反對這一建議。[7]
由於本級前兩艘的超重問題,在建造3號艦時,俄方再次修改了配置,將後部主炮塔改為單裝254毫米炮,以進一步減輕重量[8]。
後續計劃
編輯1895年3月,俄國通過了一個七年造艦計劃,其中決定到1902年為止,還要再繼續建造4艘本級岸防戰列艦[9]。1899年,這一計劃與1898年提出的遠東造艦計劃合併,因此本級的後續艦計劃除了一艘之外也都全部取消,而改成建造新的驅逐艦。[10]
海洋技術委員會1897年10月提出了新的改進方案,改進的項目點包括增設船艏樓以改善適航性,將艦艏炮塔前移,增加傾斜裝甲甲板,以及增加備彈數量。原本還預計要將原本的老式鍋爐替換成更新式的貝爾維爾水管鍋爐,然而相關部門認為需要保持相近艦艇的技術一致性,而且對於這種岸防戰列艦來說16節的航速已經足夠,因此鍋爐問題維持原樣。[11]
1899年4月,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大公提出了一系列的草案,設計為艦隊正規戰列艦、岸防戰列艦以及裝甲巡洋艦裝備單裝203毫米主炮。海洋技術委員會駁回了其中兩份草案,惟有其中一項得以在新海軍部船廠開工建造,即後來的狄安娜號。1900年1月19日(俄歷1月7日),有關方面決定在3月份開工建造一艘新的岸防戰列艦,設計指標為標準排水量5985噸,長103.6米、寬18.0米、吃水5.2米;6門45倍徑203毫米炮(4門安裝在兩座雙聯裝炮塔內,2門單裝),8門50倍徑75毫米炮、8門47毫米炮、4挺7.62毫米機槍,6具魚雷發射管(水上4具、水下2具);防護為178-102毫米側舷裝甲,51毫米傾斜裝甲甲板,炮塔152毫米,司令塔72毫米;7000馬力,12座貝爾維爾鍋爐或者16座尼古拉鍋爐,最大航速16節。
新艦預定的名字為「布塔科夫海軍上將號」,用以紀念俄國裝甲艦隊的創始人格里高利·伊萬諾維奇·布塔科夫海軍上將。造船和後勤總署為新艦劃撥了10萬盧布的建造費用。不過1900年9月27日(俄歷9月14日),海軍部將相關款項轉到1898年計劃的大型艦艇項目上,而暫停了新艦的建造,之後更是取消了這一項目。項目取消時,新海軍部船廠已經差不多完成了新艦的龍骨鋪放作業,項目經費也已經用掉了5419.16盧布。[12]
艦型
編輯本級艦體全長86.4米,寬15.9米,吃水深5.2米,設計排水量4126噸,前兩艦均有比較嚴重的超重問題。艦體採用雙層船底,艦身由5道水密艙壁隔成6個水密隔艙。艦體安裝有撞角,並因應撞擊戰術而對艦體進行了加強。[13]
本級艦安裝了兩台直立三段膨脹式蒸汽機,額定功率2500匹馬力。然而三艦的供應商各不相同,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為英國「莫斯利,松斯和菲爾德公司」(俄語:Модсли, сонс энд Филд),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為英國「漢弗萊-特南特公司」(俄語:Хамфрис Теннант энд Ко),而最後的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則是由一家法俄合資公司提供,因此三艦實際出力也有比較大差別。兩台蒸汽機由4座圓形火管鍋爐提供動力,推動兩根推進軸。[14][15]
全艦有10個煤艙,共可存煤240噸,最大載貨量400噸。最大裝載量時以10節航速,航程可以達到2400海里。[16]
此外,艦上還安裝有6台蒸汽驅動的水壓機,2台用於操作主炮,4台用於消防水泵[17]。
本級艦定員軍官20人,水兵385人[18]。
火力
編輯本級艦裝備了45倍徑254毫米火炮作為主炮。這款火炮研製於1891-1892年,主要用於大型水面艦艇和海岸炮台。最大仰角15度,最大射程1萬1668米[19]。全艦備彈量198發,包括120發225.5公斤鋼質穿甲彈和爆破彈,48發老式鑄鐵彈,以及30發訓練彈[20]。
3號艦則安裝了更先進的電傳動炮塔,最大仰角達到35度。但由於重量更大,為了節省重量,3號艦後部炮塔依舊採用與前兩艦類似的設計,而且只安裝一門炮。[21]
副炮為法國加奈公司40倍徑120毫米炮,安裝在艦橋的四個角落。最大仰角20度,最大射程1萬米[19]。使用20.4公斤鑄鐵開花彈[20],備彈780發。副炮都沒有防護[19]。
艦上的輕型火力包括6門47毫米炮(3號艦為10門),12門37毫米炮[19]。魚雷武器為4座381毫米旋轉魚雷發射架,魚雷為1889年制式,重429.4公斤,戰鬥部為81.8公斤,射程550米[17]。
裝甲
編輯本級艦前兩艦採用了斯塔列克列夫裝甲(俄語:сталеникелевой брони),舷側裝甲帶長度為53米,高2.1米,其中有1.2米沒入水下。主裝甲帶厚度254毫米,兩端減少為203毫米,下部裝甲帶厚度為127毫米。司令塔前部裝甲為203毫米,後部為152毫米。甲板和中部則是25毫米厚的裝甲甲板。本級3號艦(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則採用了性能更優秀的哈維滲碳裝甲,主裝甲帶厚度也隨之減少到216毫米,兩端則為165毫米。[22]
火炮方面,炮座和炮塔垂直部分的防護水平為178毫米,頂蓋則是38毫米。[22]
同級艦
編輯艦名 | 建造廠家 | 起工 | 下水 | 服役 |
---|---|---|---|---|
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 | 聖彼得堡新海軍部船廠 | 1892年11月3日 | 1893年11月8日 | 1895年2月 |
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 | 聖彼得堡波羅的造船廠 | 1892年8月2日 | 1894年8月22日 | 1896年 |
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 | 聖彼得堡新海軍部船廠 | 1894年10月24日 | 1896年5月12日 | 1899年 |
簡歷
編輯俄國海軍服役期間
編輯1892年初,俄國海軍正式下達本級兩艘的訂單[23]。兩艦分別於同年6月(波羅的海船廠)和7月(新海軍部船廠)開始做前期準備工作。1892年9月6日(俄歷8月24日),海軍部呈遞給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五個候選艦名:「列福爾特海軍上將號(俄語:Адмирал Лефорт)」,「奧爾洛夫-切斯緬斯基伯爵號(俄語:Граф Орлов-Чесменский)」,「克羅文海軍上將號(俄語:Адмирал Кроун)」,「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以及「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沙皇最終為兩艦選擇了最後兩個名字。[24]
1893年11月8日(俄歷10月27日),本級第一艘(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下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及皇后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以及海軍部長齊哈喬夫,阿列克謝·亞歷山德洛維奇大公、海軍元帥,以及一批其他人員和外國賓客出席了下水儀式[25]。1894年8月22日(俄歷8月10日),雖然更早動工、但建造進度落後的2號艦(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下水。1893年12月,俄國方面決定建造第3艘同級艦,1894年10月24日(俄歷10月12日)開始動工[26],1896年5月12日(俄歷4月30日)下水[27]。
1898年7月,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和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開始進入作戰艦隊服役。同年7、8月間,兩艦開始進行訓練。8月10日(俄歷7月29日),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與110號魚雷艇發生碰撞,兩艦損傷輕微。[28]
1899年11月24日(俄歷11月12日),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因為夜間航行天氣惡劣觸礁。俄國方面經過多方努力,才終於將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拯救出來。修理工作一直持續到1901年[29]。
1900年,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和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轉入波羅的海艦隊訓練和炮術分隊[30]。1902年,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也加入進來[31]。
1904年,三艦都參加了第三太平洋艦隊(與第二太平洋艦隊會合後改稱第三戰列艦戰隊),向遠東進發。1905年三艦都參加了對馬海峽海戰,其中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遭受日軍裝甲巡洋艦圍攻受重創沉沒。另兩艦則在壓倒性的日本海軍主力面前,無論航速還是射程均不及日艦,只能單方面被動挨打的情況下兩艦向日本投降。
日本海軍服役期間
編輯日本海軍接收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和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後,分別改名為「見島」和「沖島」,編列為海防艦。其後兩艦在日本海軍二線部隊中服役,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又先後進行改裝成為潛艇母艦(潛艇補給船)、破冰船等雜役船。
沖島(原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1924年退役,1925年改作為紀念博物館,系留狀態下因為風浪而觸礁損壞,其後拆解。見島(原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則一直服役到1935年,1936年作為靶艦被擊沉。
注釋
編輯- ^ 按,本級若按建成時間排列的話,應該叫「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但若按立項開工的時間來考慮,則應該叫「謝尼亞文海軍上將級」。
- ^ Richard Hough, Kindle version, position. 1833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10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p. 9-10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p. 10-11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11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p. 13-14
- ^ Грибовский В. Ю. Броненосец береговой обороны «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 Апраксин» — СПб.: Гангут, вып. 18, 1999 год
- ^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1996, p. 116
- ^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1996, p. 117
- ^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1996, pp. 117-118
- ^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1996, pp. 119-121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15
- ^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1996, p. 95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18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p. 18-19
- ^ 17.0 17.1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21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36
- ^ 19.0 19.1 19.2 19.3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20
- ^ 20.0 20.1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1996, p. 98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49
- ^ 22.0 22.1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17
- ^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1996, pp. 69-70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p. 69-70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39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48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50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p. 60-63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p. 53-57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66
- ^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2008, p. 69
參考文獻
編輯- Грибовский В.Ю., Черников И.И. Броненосец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Судостроение. 1996. ISBN 5-7355-0356-1.
- Молодцов С. В. Броненосцы типа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Судостроение. 1985.
- Грибовский В.Ю.,; Черников И.И. Броненосцы типа «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ЛеКо. 2008. ISBN 5-902236-42-8.
- 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國立國會図書館
-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公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日本海海戦戦果(明治38年5月27・28日)戦場に現はれたる敵艦数38隻中. Ref.C14120009600.
- 查攸吟. 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7-10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