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戰俘,也叫戰俘遣返戰俘交換等,是衝突中敵對雙方釋放俘虜的協議,其中包括戰俘、被捕間諜、人質、屍體等的交換。[1]

朝鮮戰爭戰俘遣返

日內瓦公約

編輯

依據日內瓦公約,因作戰負傷無力進行戰爭行為英語war effort的人,有權力被遣返到其母國。不管戰俘的人數有多少,俘虜者都不能拒絕遣返戰俘的請求[2]

此乃1929年《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英語Geneva Convention on Prisoners of War (1929)第68到74條以及附加條款之規定,以及1949年《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英語Geneva Convention on Prisoners of War (1929)第109到117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執行過大規模戰俘交換活動[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南斯拉夫,儘管納粹德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激烈交戰,但戰俘交換則持續進行。[4]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Yielding Prisoners, Israel Receives 2 Dead Soldiers. 紐約時報. 17 July 2008 [8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October 2017). 
  2. ^   Third Geneva Convention. 維基文庫. 1949. 
  3. ^ Former POW pays tribute to the French, Red Cross. New Jersey Jewish News英語New Jersey Jewish News. 18 November 2008 [8 Ma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4). 
  4. ^ Gaj Trifković, "Making Deals with the Enemy: Partisan-German Contacts and Prisoner Exchanges in Yugoslavia, 1941–1945" in: Global War Studies 01/2013; 10(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