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雙軌制

1980年代初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經濟制度

價格雙軌制是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初期實行的一種從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的價格過渡模式。價格雙軌制下,同一種商品在國家的計劃經濟指標內有一種固定價格,在計劃經濟指標外有另外一種依照市場供需機制自由調節的價格。1980年代,由於物品價格採用兩套定價系統,一些官員或其親屬,利用權力獲得低價的重要物資,倒賣到市場上賺取價差,謀取利益。這些有官方背景的倒買倒賣的投機者,被稱為「官倒」。在1989年八九民運時期,「打倒官倒」是示威的學生和民眾的重要訴求之一。官倒這一詞之後隨着市場經濟的推進和價格雙軌制的取消而逐漸淡出中國的日常用語。

背景

編輯

「價格雙軌制」是指生產資料價格分為「計劃內」和「計劃外」兩種:企業在國家計劃生產任務之內生產的產品按照國家規定的「計劃內」價格出售,超出計劃生產任務之外的部分可以按照「計劃外」的市場價格進行出售。由於當時許多生產資料短缺,「計劃外」價格一般高於「計劃內」價格。國家希望通過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的範圍,使整個經濟從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

實施與發展

編輯
  • 1984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確定工業生產資料屬於完成國家計劃後的超產部分和企業自銷部分,一般在不高於或低於國家定價的20%的幅度內,企業有權自行定價或由供需雙方協商定價(1985年1月取消了20%的限定),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作為生產資料價格改革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被肯定並廣泛推廣。
  • 1985年3月,國務院正式下文廢除對計劃外生產資料價格的控制,「價格雙軌制」正式成為中國價格改革的基本政策。
  • 1989年11月9日,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逐步解決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問題」,「變『雙軌』為『單軌』」即「雙軌合一」,確立了市場導向的新的價格改革思路。

影響

編輯

積極影響

編輯
  1. 促進了價格體系的完善:價格雙軌制的實施引入了市場機制,逐步建立起生產資料市場,改變了過去高度集中的生產資料價格管理體制,平穩推進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
  2. 促進了生產資料的生產:「計劃外」價格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調動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大大緩解了生產資料短缺的狀況,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3. 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由於價格雙軌制的實施,生產資料短缺的問題得到緩解,使得鄉鎮企業可以在市場上買到所需的原材料,從而促進了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

消極影響

編輯
  1. 產生了「倒買倒賣」的現象:大量以較低價格獲得商品的商人尤其國營企業內的高管,以較低價格購買,且以較高價格在市場放售,從中獲利,這一倒買倒賣的群體被民眾稱為「倒爺」。[1]這種嚴重的腐敗現象引發了百姓的普遍不滿。
  2. 衝擊了國家對生產資料的生產計劃:計劃外價格帶來的高利潤使得許多企業力圖減少生產資料的的國家計劃和調撥的部分,增加超產自銷的部分來獲得高額利潤,從而出現了計劃外擠計劃內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國家的計劃。
  3. 造成了企業的不平等競爭:在價格雙軌制的實施下,不同企業、不同的經濟成分以及不同的買賣雙方關係,使得購進同一種原材料的價格不同,生產同一種產品的生產成本的不同造成了不平的的競爭。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北京“倒爷”沉浮录. 網易人間. 2016-03-03 [2016-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來源

編輯
期刊文章
  • 陳曄:《價格雙軌制在價格改革中的作用》,《理論經緯》,2009年00期。
  • 楊聖明:《雙軌制的歷史地位與命運》,《經濟研究》,1991年04期。
  • 李鳳瑞、萬國慶:《對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的回顧與思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02期。
  • 劉孝廣:《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問題的若干思考》,《學術界》,1991年06期。
書籍
  • 王毅武:《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論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