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流程再造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2年9月) |
企業流程再造(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一種戰略管理工具,最早誕生於1990年代早期。企業流程再造注重分析、設計企業內的工作流程和過程。BPR的目標是幫助企業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怎麼樣工作,以便根本上地提高客戶服務,削減運營成本,成為世界級競爭者。[1]在1990年代,全球500強企業中有超過60%的公司啟動了企業流程再造,或者有計劃進行該方法。[2]
企業流程再造幫助公司徹底地重新塑造工作流程。根據Davenport(1990),商業流程是一系列邏輯上有聯繫的完成特定商業結果的任務。商業流程再造注重全盤實現商業目標,研究商業流程與目標的關係,鼓勵全面的流程塑造,而不是改善一些次要的流程。[1]
商業流程再造也是一種商業流程設計、轉化、變化管理。
歷史
編輯在1990年,麻省理工大學前計算機科學教授Michael Hammer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經理人的主要挑戰是,消滅不能創造價值的商業流程,而不是用科技將其自動化。[3]這篇文章說經理人常用錯精力,一般常用信息科技將現有的流程進行自動化,而不是將沒有用的流程變得更加繁複。
Hammer的觀點很簡單:很多工作沒有客戶附加值,應該取消,而不是通過電腦進行加速。公司應該重新整理流程,提高客戶價值,減少資源浪費。Thomas H. Davenport和J. Short在1990年也在斯隆管理評論上發表了同樣的想法。[4]
在1995年以後的發展
編輯由於商業流程再造早期提出者在1995和1996年的批評,以及其他人對這種概念的濫用,美國熱衷這種管理方法的人在減少。人們也逐漸接受了商業流程的概念,再造成為了很多公司廣泛使用的方法,成為了變革管理法中的常用方法,但是使用上,比以前沒有那麼激進了。
最近,企業流程管理(BPM)在公司的應用逐漸廣泛,被視為是企業流程再造(BPR)1990年代浪潮的繼承者,目的也是利用信息科技,改善流程效率。和對BPR的批評一樣,BPM也被認為[來源請求]過於注重科技,忽視了變革本身。
企業流程再造專題
編輯定義
編輯企業流程再造的最經典定義是:
- "...系統性對商業流程進行重新思考和徹底變革,達到重要的現代績效業績,如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的根本性進步。"[5]
- "對複雜的科技、人文和組織制定新的工作戰略、實際流程設計活動和變革管理。"[6]
BPR與企業拓展中的其他方法,特別是持續改善和全面質量提升不同,其目的是根本性的變革,而不是逐漸的改變[7]為達到較大改變,BPR尋求改變企業可變結構,以及其他管理、績效工作。為了達到最大效果,利用信息科技(IT)是一個主要方法。IT技術用來支持現有企業功能,如提高企業效率,新的企業形式,以及企業之間的合作。
信息技術的角色
編輯信息技術(IT)在企業流程再造中扮演重要角色。[8]信息技術是產生新的流程、工作方式、企業內外提高合作的工具。
早期BPR文章[9]提出,所謂的顛覆性技術(disruptive technologies)可有望挑戰傳統智慧。
- 共享數據庫
- 專業系統,讓一般人可進行特殊流程
- 通訊網絡,讓企業可以同時集中和分散
- 決策工具,讓決策成為每個人的工作
- 無線數據連接和便攜式電腦,讓現場工作人員和辦公室保持同步
- 互動光盤,與潛在買家立刻取得聯繫
- 自動追蹤,跟蹤物體位置
- 高效能計算機,提供高速計劃和修改
在1990年代中期,工作流程關係為流程效率改善出力很多。另外,ERP系統(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開發商,例如SAP, JD Edwards, Oracle, PeopleSoft等等公司,也給流程再造提供了很多實用的工具。
研究和方法
編輯儘管步驟、名稱不同,早期的方法都是用IT技術的BPR,他們有一些共同的原理和元素。以下是一個PRLC(流程再造生命周期,Process Reengineering Life Cycle)的步驟,由Guha開發。[10]
流程分析清單包括:減少傳遞時間,集中數據,減少延誤、更快釋放資源、整合類似活動等。在管理諮詢業中,開發了很多種類似工具。[11]
BPR成功和失敗的關鍵
編輯BPR不僅僅意味着變化,而且是根本性的變化。首先,需要徹底檢查公司的結構、管理系統、員工責任和績效指標、激勵系統、技能發展和IT使用情況。BPR可以影響商業運作的每個環節。這種規模的變化可能導致非常成功,或徹底失敗。在進行BPR改革之前,近期調查顯示88%的公司CIO對BPR改革的結果滿意。(Motwani, et al., 1998)。成功的BPR讓成本和循環壽命都可大大減少。
另一方面,BPR項目可能無法達到對於再造的高期望。在1998年,只有30%的流程再造工程獲得成功(Galliers, 1998)。早期BPR的承諾沒有兌現,很多企業大規模的BPR改造只獲得了邊際效果,或者甚至負效果。其他企業在改造過程中,破壞了花很久建立起來的士氣和激勵。這些失敗說明,再造工程有很多風險。儘管如此,很多公司仍然選擇冒險,因為回報很大。(Covert, 1997).
很多不成功的BPR都是因為對BPR的理解偏差,並且在實施過程中出錯。很多企業認為改革很必要,但不知在哪個領域進行改革。因此,流程再造充滿了試驗和失敗,也就是現實中的實驗。越來越多的公司進行流程再造,很多成功和失敗都很明顯。(Covert, 1997)為了達到長期的效果,公司必須檢查哪些戰略和再造有必要,學會對成本、里程碑、時間表中的戰略進行量化,在組織中實施戰略,評估組織目前的能力,務實改革,把戰略與預算流程進行統一。否則,BPR就只是一個短期的效率實驗。(Berman, 1994).
有些在BPR中很重要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 組織廣泛認可.
- BPR團隊組織
- 商業需求分析
- 有一定IT技術基礎
- 有效的變革管理
- 進行持續改善
總體來說,成功的BPR可以帶來很大的變化,對商業流程進行優化。為了獲得成功,有一些關鍵成功因素。從前面公司進行再造的經驗中進行學習。另外,BPR的最終成功需要人的因素,團隊有多麼投入,是否有激勵,是否夠專業等等。準備進行流程再造的企業必須全面考慮,進行全面、周詳的再造流程,把失敗的機會最小化。
BPR的實施步驟
編輯批評
編輯很多公司用流程再造作為藉口進行裁員,但這不是流程再造的目的。有時候流程改造成了裁員的代名詞。[12]
在很多情況下,流程再造不能滿足要求,有些主要原因包括:
- 流程再造首先武斷認為,阻礙企業績效的原因是流程的效率太低,然後再尋求實例來證明
- 流程再造需要企業有一個"清白的歷史",也就是說,徹底否認現狀.
- Eliyahu M. Goldratt(約束理論的創始人)提出,流程再造在企業約束改進方面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其他人認為,流程再造只是一個名詞噱頭。Abrahamson(1996)說,管理的流行詞彙一般都有壽命,流程再造在1993到1996年間很輝煌。(Ponzi and Koenig 2002)他們認為流程再造實際上不是新內容。(例如,福特公司在1908年就實行了流水線生產,實際上就是流程再造,徹底改變了企業的思考方式)
關於BPR更多的批評在於,它嚴格遵守效率、科技,而忽視了人的因素。一般情況下BPR是指減少工作流程,而不會增加工作流程。
企業流程再造法創始人Hammer最後說:
"我不夠聰明,我是工科背景,並沒有考慮很多人的因素。我明白人的因素很關鍵。" [13]
網友解釋: 公司的各式運作流程會因為規摸的大小而有決定性的不同, 當規模超出一定程度之後,會因為社會學裡面曾提到的分層組織負面效益。人的因素。而導致以「效率、利益」為出發點做出的改革會有不適的影響。
舉例: 有一家經營逾20年的中型企業,做了一個人事變動。這變動為大部份人常說的「空降部隊」,這位空降的上司原業務應為ABCD,D為管理其餘組員,決策。 但這位上司卻把ABC各別分自組員來完成。導致原本應1人完成的作業,變成須要2到3人來完成,也增加的資訊互動所要花費的時間與力氣,更增加了錯誤與施政方針的繆誤。
但上述情形其實很普遍的發生於各個企業中,若企業自身發現運作流程有異而請人來做BPR再造時,通常會波及到的,都是這些空降部隊為了私人原因而特別配置的潛流程。這會進而導致衍生難以想像的人的因素所導致的巨大麻煩。
比方說: 1.改造後對主導BPR的主管不利 2.對BPR協力廠商釋出「假性善意」 3.有許多不實謠傳在公司內,破壞士氣。
因為維基百科完全沒寫上述的事情,我提一個例子希望嚐試做BPR的人,應該要有初步的了解,免得誤觸地雷區。
建議: 要做BPR改造的企業,應找具有公關經驗長達五年以上,並配合IT人員進行企業軟硬體的變造。 單純靠一個理工科技職專業人員,是沒有任何能力解決企業的內部問題。
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ssessment Gui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May 1997.
- ^ Hamscher, Walter: "AI in Business-Process Reengineer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I Magazine Voume 15 Number 4, 1994
- ^ (Hammer 1990)
- ^ (Thomas H. Davenport and J. Short, 1990)
- ^ Hammer and Champy (1993)
- ^ Thomas H. Davenport(1993)
- ^ Johansson et al. (1993):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lthough a close relative, seeks radical rather than merel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t escalates the efforts of JIT and TQM to make process orientation a strategic tool and a core competence of the organization. BPR concentrates on core business processes, and uses the specific techniques within the JIT and TQM」toolboxes」as enablers, while broadening the process vision."
- ^ Business efficiency: IT can help paint a bigger picture, Financial Times, featuring Ian Manocha, Lynne Munns and Andy Cross.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4).
- ^ e.g. Hammer & Champy (1993),
- ^ Guha et al. (1993)
- ^ A set of short papers, outlining and comparing some of them can be found here, followed by some guidelines for companies considering to contract a consultancy for a BPR initiative:
- ^ 存档副本. [201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3).
- ^ (White, 1996)
更多閱讀
編輯- Abrahamson, E. (1996). Management fash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 254-285.
- Champy, J. (1995). Reengineering Management, Harper Business Books, New York.
- Davenport, Thomas & Short, J. (1990), "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 i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1990, pp 11–27
- Davenport, Thomas (1993), Process Innovation: Reengineering work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 Davenport, Thomas (1995), Reengineering - The Fad That Forgot People, Fast Company, November 1995.
- Drucker, Peter (1972), "Work and Tools", in: W. Kranzberg and W.H. Davenport (ed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New York
- Dubois, H. F. W. (2002). "Harmonization of the European vaccination policy and the role TQM and reengineering could play", Qualit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10(2): pp. 47–57. "PDF"
- Greenbaum, Joan (1995), Windows on the workplace, Cornerstone
- Guha, S.; Kettinger, W.J. & Teng, T.C.,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Methodology,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Summer 1993
- Hammer, M., (1990).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pp. 104–112.
- Hammer, M. and Champy, J. A.: (1993)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Harper Business Books, New York, 1993. ISBN 0-06-662112-7.
- Hammer, M. and Stanton, S. (1995). "The Reengineering Revolution", Harper Collins, London, 1995.
- Hansen, Gregory (1993) "Automating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Prentice Hall.
- Hussein, Bassam (2008), PRISM: Process Re-engineering Integrated Spiral Model, VDM Verlag [1]
- Industry Week (1994), "D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Industry Week article, 4/18/94
- Johansson, Henry J. et al. (1993),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reakPoint Strategies for Market Dominance, John Wiley & Sons
- Leavitt, H.J. (1965), "Appli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al,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Approaches", in: James March (ed.),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Rand McNally, Chicago
- Loyd, Tom (1994), "Giants with Feet of Clay", Financial Times, Dec 5 1994, p 8
- Malhotra, Yogesh (1998),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 An Overvie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view, vol. 26, no. 3, Fall 1998.
- Ponzi, L. and Koenig, M.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another management fad?", Information Research, 8(1).
- "Reengineering Reviewed", (1994). The Economist, 2 July 1994, pp 66.
- Roberts, Lon (1994), Process Reengineering: The Key To Achieving Breakthrough Success, Quality Press, Milwaukee.
- Rummler, Geary A. and Brache, Alan P. Improving Performance: How to Manage the White Space in the Organization Chart, ISBN 0-7879-0090-7.
- Taylor (1911), Frederick,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arper & Row, New York]
- Thompson, James D.(1969), Organizations in Action, MacGraw-Hill, New York
- White, JB (1996), Wall Street Journal. New York, N.Y.: Nov 26, 1996. pg. A.1
-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 An Overvie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view
外部連結
編輯- BPR Articl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 Reengineering relationship of Mission and Work Processes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BPR : Decision engineering in a strained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