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於2001年撤消的地區

伊犁地區
地區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時區北京時間UTC+8
新疆時間UTC+6

地理人口 編輯

伊犁地區的地理坐標在東經80°9′42′′一一86°56′50′′,西緯42°14′6′′一—44°50′30′′之間。東南毗鄰阿克蘇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南部天山(天山主脈)為天然分界線,北面按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塔城地區,以科古爾琴山(北部天山)為界。[1]

伊犁地區東西橫跨350公里,南北縱距180公里,總面積56300平方公里,合8300餘萬畝,占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總面積的15.8%。[1]

伊犁地區1985年總人口為1615348人[2],除新疆原有的13個主要民族以外,還有其他25個少數民族,漢族占33%,維吾爾族占28%,哈薩克族占23%,回族占10%,錫伯族占1.6%,蒙古族占1.5%,柯爾克孜族占0.7%,烏孜別克族占0.2%,滿族占0.1%,塔塔爾族、俄羅靳族、達斡爾族、塔吉克族合計占0.1%,其他民候占1.8%。[3]

伊犁地區是在古老的板塊基底上發育形成的山間盆地。天山南、北、中四脈環繞分隔,形成伊犁、鞏乃斯、喀什、特克斯、昭蘇五大河谷盆地。伊犁河由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喀什河三大支流匯合而成,是新疆流量最大的內陸河,年均徑流量118億立方米,在中國境內主流長442公里,出境後注入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4]

伊犁地區屬北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一般冬春長,夏秋短,四季分陰,氣候溫和,酷暑和嚴寒期短。山區濕潤溫暖,多數無夏天,年溫差較小,晝皮溫差較大,極端最高溫度是40.2℃,極端最低溫度是—43.2℃,年降水量最大的地區是鞏乃斯河上游山區。[4]

歷史 編輯

伊犁得名於伊犁河,最早見於《漢書》,史稱伊列、伊麗、亦列、益離、伊里、啼啼河等。1755年,清乾隆年間始以伊麗水定名伊犁。細石器時代,伊犁就有人類活動,伊犁塞人大月氏烏孫匈奴悅般均在此地居留過。伊犁地區在六世紀中葉時屬西突厥,唐朝時期伊麗行軍道和多處都督府,在十二世紀初葉屬西遼,元朝時期屬伊犁行省。明清之際準噶爾部在伊犁建著名的固勒扎都綱海努克都綱。1762年,清朝在伊犁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駐衙惠遠城,並相繼建起以惠遠為中心的「伊犁九城」。[4]

1884年,新疆建省,政治中心由伊犁轉移到迪化(今烏魯木齊)。1888年,設立伊犁府制,屬伊塔道。1912年,伊犁將軍改為鎮邊使,後鎮邊使改為鎮守使、屯墾使,1916年,伊塔分道,設立伊犁道。1933年,伊犁道改為伊犁行政區。1936年,伊犁行政區改為伊犁專區。[5]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5月,成立中國共產黨伊犁地區委員會和伊犁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在伊犁專區、塔城專區阿勒泰專區為基礎成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犁地區建制撤銷,所屬九縣一市(伊寧市伊寧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綏定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改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4]1975年,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區域重新設立,下轄八縣一市[註 1],行政公署駐伊寧市。1979年撤銷建制,轄區劃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1985年1月恢復建制。2001年10月再次撤銷,轄區劃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7]

行政區劃 編輯

伊犁地區下轄八個縣,一個縣級市:伊寧市伊寧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綏定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2]

注釋 編輯

  1. ^ 1965年綏定縣改名為水定縣,1966年水定縣併入霍城縣。[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伊犁地區縣市概況 & 1986.12,第1頁
  2. ^ 2.0 2.1 伊犁地區縣市概況 & 1986.12,第5頁
  3. ^ 伊犁地區簡介 & 1988.03,第3-4頁
  4. ^ 4.0 4.1 4.2 4.3 伊犁地區簡介 & 1988.03,第2-3頁
  5. ^ 伊犁地區縣市概況 & 1986.12,第4頁
  6. ^ 行政区划. 新疆霍城縣人民政府. [202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7). 
  7. ^ 伊犁州历史沿革. 新疆文庫. 2012-07-24 [2014-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外部連結 編輯

  • 戴均良等.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 (中文(簡體)). 
  • 史為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中文(簡體)). 
  • 《伊犁地区县市概况》. 1986.12 (中文(簡體)). 
  • 《伊犁地区简介》. 1988.03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