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頓隕擊坑
火星撞击坑
伯頓隕擊坑(Burton)是火星門農尼亞區的一座撞擊坑,中心坐標位於南緯13.9度、西經156.3度,直徑123公里(76.6英里),其名稱取自英國天文學家查爾斯·愛德華·伯頓(1846年-1882年),1973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採用[1]。
行星 | 火星 |
---|---|
坐標[錨點失效] | 13°54′S 156°18′W / 13.9°S 156.3°W |
火星方格列表 | 門農尼亞區 |
直徑 | 123.2公里(76.6英里) |
命名 | 查爾斯·愛德華·伯頓 |
伯頓隕擊坑西北和東北分別坐落了較小的馬爾卡隕擊坑和科夫雷斯隕擊坑,而它的東面則分布着曼加拉谷。伯頓隕擊坑內矗立有一座中央峰。撞擊坑通常有一圈周圍分布着噴射物的邊緣,相比之下,火山口通常則沒有邊緣或噴射沉積物。越大的隕坑(直徑大於10公里)通常會有一座中心峰[2],這種中央峰是因撞擊後坑底反彈所形成[3]。
2021年12月,伯頓隕擊坑南面的三座隕坑:卡拉薩[4]、呼吉爾特[5]和丹皮爾[6]被予以命名,而卡拉薩則位於丹皮爾隕擊坑內。
-
顯示有暗坡條紋的伯頓隕擊坑中央山峰,註:這是前一幅圖像的放大版。
-
顯示了中央峰的地形圖。
-
1980年,海盜1號軌道器在任務接近尾聲時拍攝的拼接圖。
火星許多地方在類似坑壁這樣的陡坡上都顯示有黑色條紋,條紋顏色似乎越年輕越深,而後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慚變淡。通常,它們從一個狹窄的小點開始,然後擴大並向下延伸數百米,人們看到它們會繞過巨石等障礙物[7]。現已提出了數種想法來解釋這些條紋,有些涉及到水甚至生物體的生長[8][9][10][11]。人們普遍認為,條紋出現在塵埃覆蓋的區域,代表崩塌的塵埃。當一層薄薄的塵埃被清除時,則會露出下面深色的表面,火星表面大部分地區都被從大氣中沉落的塵埃所覆蓋。
在背景相機拍攝的中央峰圖像中可看到暗坡條紋。
另請查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 Burton. usgs.gov.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4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 ^ Stones, Wind, and Ice: A Guide to Martian Impact Craters. [202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4).
- ^ Hugh H. Kieffer. Mar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2 [7 March 2011]. ISBN 978-0-8165-125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 Karratha. usgs.gov.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9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3).
-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 Khujirt. usgs.gov.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9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1).
-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 Dampier. usgs.gov.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9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0).
- ^ http://www.space.com/image_of_day_080730.html [失效連結]
- ^ Archived copy. [2017-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1).
- ^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streaks_mars_streaks_030328.html [失效連結]
- ^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mars_ [失效連結]
- ^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streaks_mars_021200.html [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