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波蘇戰爭的爭議
有關1919年—1920年間的波蘇戰爭的爭議主要集中在雙方軍隊的戰爭犯罪問題上。雙方都指責對方違反國際法,以取得協約國民間支持。
戰俘處置
編輯在戰爭膠着期,兩國都遇到了財政困難。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尚且不能得到保證,戰俘們的待遇就更差了[1][2][3]。雙方都有數萬人因為傳染性疾病而死,在80,000名蘇軍戰俘中,有16,000人—20,000人死亡。大約51,000名波蘭戰俘死在蘇聯和立陶宛的戰俘營中[4]。
1922年後波蘭和俄羅斯開始交換戰俘。政治犯幫助委員會主席:葉卡捷琳娜·皮什科娃因在戰後她因在交換戰俘過程中做出的貢獻而受到波蘭紅十字會的認可[5][6][7]。
暴行
編輯波蘭方面宣稱在蘇軍撤出別爾基切夫、基輔和日托米爾的期間,蘇軍劫持了大量平民作為人質,並強制他們在蘇軍行軍隊伍後方隨蘇軍前行[8]。波蘭方面還宣稱在蘇軍撤往別爾基切夫的過程中,蘇軍「罔顧他人生命及醫務人員的榮譽」,拋棄了很多受傷的人質。在蘇軍深入烏克蘭時,蘇軍部隊,特別是布瓊尼的哥薩克騎兵,有計劃地殺害了大量平民。
1918年1月莫吉廖夫附近,蘇軍向一所醫院的醫務人員和病人開槍[9]。
一切可能的敵人都會立即遭到蘇聯軍隊的公開處決[10],在蘇軍1920年到22年的反攻中,數萬烏克蘭人遇害[11]。6月7日布瓊尼的騎兵部隊燒毀了別爾基切夫一座有600名病人和紅十字會護理人員的醫院。
也有人對軍官斯坦尼斯瓦夫·布瓦克-巴瓦科維奇,這個波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眼中的民族英雄做出指控。儘管他在蘇俄軍隊服役期間,曾經拒絕處死農民,但他在他部隊占領的土地上,卻是個絕對的獨裁者,喜好公開處決犯人[12][13]。正如一位波蘭軍官在一封家信中寫到的:「他是個沒有理想的人。他的下屬儘是土匪,殺人犯和他的同黨。他們沒有羞恥之心,像些野蠻人…我親眼見到他把布爾什維克的頭當球踢。屠殺布爾什維克的經過慘不忍睹。」
屠殺猶太人
編輯1919年俄國的猶太人成為了內戰的犧牲品,俄國內戰,蘇波戰爭等和一系列衝突讓超過十萬名猶太人遇害[14],鄧尼金將軍的白軍部隊每攻下一座城鎮,就會對當地的猶太人加以迫害[15]。在烏克蘭屠殺猶太人的行為達到高峰,僅次於二戰時的集中營[16]。
伊扎克·巴別爾是一名蘇軍戰地記者,在1920年的日記中記錄了交戰雙方對猶太人的暴行[17]。1919年4月5日平斯克有一名波蘭軍官在得知城裡的猶太人準備暴動後,大為驚恐,並下令處決了35名猶太人[18],其他排猶行動也造成了一些傷亡。在利達士兵們用軍刀剪下猶太人的鬍子,猶太人的住所遭到洗劫,有30人被害。對猶太人的暴行在波蘭議會裡引起了騷動。波蘭社會黨的領袖,伊格納齊·達申斯基說,所有參與迫害的士兵都是穿制服的流氓。 不過波蘭戰爭大臣為波蘭軍隊在利達的暴行辯護,他說猶太人社群很有共產主義的味道,波蘭軍隊有殺死敵人之權利。
波蘭軍隊應該為400到500名波蘭人的被害負責,美籍波蘭裔志願者抵達後,這個數字還要翻倍。不過波蘭人對戰俘的折磨並不能於鄧尼金將軍的部隊幹的相提並論[19][20]。
不過這一系列事件使得美國派出一個委員會前去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共有300名猶太人在涉及波蘭人的屠殺中遇害。報告也認為,波蘭軍隊和其他民間機構已經儘量避免此類事件發生。報告還說,對猶太人的歧視更多是政治原因而非反閃族語主義的結果[21]。
財產損失
編輯雙方都在和協約國會見時抱怨財產受損。蘇聯的一份外交照會聲稱,波蘭在撤退時採用焦土戰略。在鮑里索夫,波蘭人在撤退後從別列津納河炮擊了城市,造成數百平民遇難,數千人無家可歸。
蘇維埃烏克蘭和蘇俄的一份聯合外交照會稱,波蘭在從基輔撤退時,破壞了大量建築,其中包括聖弗拉基米爾主教堂。波蘭人否認這項指控,只承認自己為了阻礙蘇軍行進,破壞了基輔的橋梁。[22]這段文字似乎出自托洛茨基的一份電報,他本人事後承認這件事沒有發生。[23]
注釋
編輯- ^ (Russian) Waldemar Rezmer, Zbigniew Karpus, Gennadij Matvejev, "Krasnoarmieitsy v polskom plenu v 1919–1922 g.
- ^ (Polish) Karpus, Zbigniew, Jeńcy i internowani rosyjscy i ukraińscy na terenie Polski w latach 1918–1924 (Russian and Ukrainian Prisoners of War and Internees in Poland, 1918–1924), Toruń 1997, ISBN 83-7174-020-4.
- ^ (Polish) Karpus, Zbigniew, Alexandrowicz Stanisław, Waldemar Rezmer, Zwycięzcy za drutami.
- ^ POLISH-RUSSIAN FINDINGS ON THE SITUATION OF RED ARMY SOLDIERS IN POLISH CAPTIVITY (1919–1922).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3).
- ^ 存档副本.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6).
- ^ (俄文) Yaroslav Leontiev Dear Ekaterina Pavlovn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rror in webarchive template: Check
|url=
value. 空的。, Russian Germany, N24 -2005 - ^ (俄文) Fighters for the Human Righ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ovaya Gazeta, N81, 2002
- ^ Мельтюхов, 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Mikhail Meltyukhov). Советско-польские войны.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е 1918—1939 гг. (Soviet-Polish War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andoff of 1918–1939). Moscow: Вече (Veche). 2001 [2017-02-11]. ISBN 5-699-0763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 ^ Janina Kurowska.
- ^ 『Having burst through the front, Budyonny's cavalry would devastate the enemy's rear – burning, killing and looting as they went.
- ^ Courtois, Stephane; Werth, Nicolas; Panne, Jean-Louis; Paczkowki, Andrzej; Bartosek, Karel; Margolin, Jean-Louis (1999).
- ^ Dzień Bohaterów na Białostocczyźni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leksy Moroz, 2004.
- ^ (俄文) Станислав Никодимович Булак-Балахови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modern Russian pro-White movement All-Russian military Union site.
- ^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Jewry, Jonathan Frankel et al., eds.
- ^ Pawel Korzec.
- ^ John Doyle Klier, Shlomo Lambroza.
- ^ Isaac Babel, 1920 Diary, Yale, 2002, ISBN 0-300-09313-6
- ^ Joanna Beata Michlic, Poland's Threatening Other: The Image of the Jew from 1880 to the Present,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6, ISBN 0-8032-3240-3 Google Print, p.1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Howard M. Sachar. (2007).
- ^ (英文) Tadeusz Piotrowski. Poland's Holocaust: Ethnic Strife, Collaboration with Occupying Forces and Genocide.... McFarland & Company. 1997: p. 41–43. ISBN 0-7864-0371-3.
- ^ Andrzej Kapiszewski, Controversial Report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Jews in Poland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tudia Judaica 7: 2004 nr 2(14) s. 257–304 (pdf)
- ^ Fording the Dnipro.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Kyiv's bridges. The Ukrainian observer, issue 193.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23).
- ^ Postal Telegram No. 2886-a, footnote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