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樓和鐘樓
39°56′24.68″N 116°23′22.69″E / 39.9401889°N 116.3896361°E
北京鼓樓、鐘樓 | |
---|---|
北京鼓樓(上)與鐘樓(下)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4-130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北京鼓樓和鐘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最北端,是明清北京城的報時建築。兩座樓原建於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明朝永樂年間於今天的位置重建。此後鼓樓和鐘樓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每天戌時定更,此後二更至四更時每個時辰敲一次鍾,寅時亮更。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鐘鼓樓不再報時,鼓樓被先後改造為圖書館和教育館,而鐘樓則先後被當做電影院和倉庫使用。1983年後,鐘樓和鼓樓得以重修並恢復原狀,2001年重新恢復暮鼓晨鐘傳統。1996年,北京鼓樓和鐘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7月27日,鐘鼓樓作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的組成部分入選世界遺產。
歷史
編輯古代
編輯鼓樓和鐘樓始建於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鼓樓當時的名字叫齊政樓[a]。鐘樓和鼓樓在建成不久後先後被大火焚毀,大德元年(1297年)鼓樓得以重建。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皇宮位置比元朝偏東,鼓樓也隨之遷址,現在的鼓樓位於元代大都城中心閣的舊址之上,當年在鼓樓北側,也就是元代鐘樓的基址上重建了鐘樓。鐘樓建成後不久再次被火焚毀。嘉靖十八年(1539年)時,鼓樓被雷擊毀,不久後重修。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鐘樓,歷時十二年建成。但在乾隆年間時鼓樓被毀。嘉慶五年(1800年)和光緒二十年(1894年)鼓樓得以重修。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曾嚴重毀壞鼓樓上的文物。[1]:57,316-317[2]:122-124[3]:140[4]:777-778
近代
編輯中華民國時期,1924年,鼓樓不再報時後,其內的鼓大多數丟失,一度僅剩一面鼓,上面還有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1924年,京兆尹薛篤弼將鼓樓改稱為明恥樓,並在上面開辦了京兆普通圖書館,同時還開設有展覽,包括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的圖片和模型。不久後新任京兆尹李謙六將鼓樓更名為齊政樓。1925年時,鼓樓上開辦京兆通俗教育館,鼓樓台基的四個券門和一個中心廳被改為陳列室,其餘四個券門建立了書報閱覽室和民眾問事代書處,鼓樓和鐘樓之間還開設了兒童體育場和成人體育場,而鐘樓則被改為了教育館的附設電影院。1936年,鼓樓上改為第一民眾教育館,教育館附設兒童運動場。盧溝橋事變後,鼓樓被偽政府改為北平特別市新民教育館,但因和日本方面教育觀念相衝突而很快停辦,鐘樓內的電影院也隨之停辦。抗戰勝利後,鼓樓改為北平市第一民眾教育館,鐘樓內的影院也被恢復。[1]:316-317[2]:122-124[5]:225-228
現代
編輯1949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北平後,將鼓樓改為北平市第一人民教育館,館內陳列品和圖書均為審查之後的館內原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鼓樓和鐘樓歸東城區文化館使用,其中鐘樓被作為倉庫使用。1957年,鼓樓和鐘樓分別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鐘樓和鼓樓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壞。1983年,鐘樓上的永樂十八年造的鐘由於音質不佳而被移入了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並換上了一口同樣造於永樂年間的鐘。1983年年底,東城區文化館從鼓樓遷出。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鼓樓和鐘樓,1986年出資修繕了鐘樓,鐘鼓樓文物管理所成立。1987年鼓樓正式對外開放,1989年鐘樓正式對外開放[1]:316-317[2]:122-124[3]:140-142[5]:226-228[4]:777-778。1996年,北京鐘樓和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013年,鼓樓北側的紅漆鐵門因年久失修被換上了黑漆木門,但這次更換並未報北京市文物局審批。北京市文物局得知消息後勒令鐘鼓樓文物管理所恢復原貌[7]。2024年7月27日,鐘鼓樓作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的組成部分入選世界遺產[8]。
報時
編輯鐘樓和鼓樓建成之後,每到每天的戌時,鼓樓擊鼓18下,再鐘樓擊鐘18下,各擊三遍,共計108下,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從而報完一個時辰,稱為定更。此後亥時(二更)、子時(三更)和丑時(四更)只撞鐘不擊鼓,且每個時辰只撞一次。次日寅時擊鼓和擊鐘的模式與戌時相同,稱為亮更。全程用一座銅壺滴漏來定時[b]。清朝時改為用時辰香定更次,欽天監太監掌香,鑾儀衛派旗鼓手司鼓。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鐘樓和鼓樓不再報時,直至2001年12月31日才恢復。[1]:316-317[3]:124[4]:777-778[9][10]
結構
編輯鼓樓
編輯鼓樓位於地安門外大街北端,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四周砌有磚牆,門前有一對高1.25米的石獅子。鼓樓通高46.7米,底部有一層4米高、東西長56米、南北長33米的的台基,台基南北兩側各開有3座券門,東西兩側各開有1座券門。台基內開有無梁式磚石結構的十字形券洞。台基的東北角開有一座小門,進入小門後有向上的69級石梯,其中底部60級為南北走向,頂部9級右轉向西,可達台基的頂端。台基頂為木結構的樓,共分上下二層。第一層樓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925平方米,共有36根木柱。樓的室內方磚鋪地,門窗為六抹方格槅扇。室外有木護欄和環樓走廊,望柱高1.55米。樓內原擺放有25面鼓,其中1面主鼓,24面群鼓,鼓均為整張牛皮蒙制,長2.25米,直徑1.34米。鼓座為木質,高1.8米,寬1.9米,厚2米,外表上漆並雕有雲紋。第二層為暗層,本沒有樓體相通,1984年維修時安裝有一副鐵樓梯以供上下,可以檢查房屋和存放物品。樓頂為三重檐歇山頂調大脊,灰筒瓦綠琉璃剪邊。上帶吻獸和垂獸,單昂單翹五踩斗栱,繪有旋子彩畫。[1]:316[2]:123-124[3]:124[5]:226[4]:777-778
鐘樓
編輯鐘樓位於鼓樓北側100米處,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北終端。鐘樓坐北朝南,整體為磚石結構,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通高47.95米,下部為磚石台基,台基上為高33米的樓體。樓體分兩層,第一層高15.74米,四面各開一座券門,內部呈十字相交。內部東側有75級石梯可達第二層。第一層頂部有城垛,城垛內側的第二層樓體每面均有一座拱券門,拱券門左右兩側各有一扇石制雕窗,樓體外四周圍有漢白玉護欄。樓內屋頂正中呈半球形,正中有一個八角形的木框架,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防線每邊長2.3米,其餘四邊每邊長1.35米,木架上懸掛有一口大銅鐘,該鐘高5.4米,底部直徑3.4米,上頂徑約1米,鍾鈕高約1米,全鍾重約42噸,鐘上有「大明永樂年」銘文。鐘的兩側各懸掛一根長2米、直徑約0.25米的撞鐘用圓木。頂部為黑琉璃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有望獸、垂獸,檐下平身科為磚雕仿木單昂單翹五踩斗栱。鐘樓南面立有一座清乾隆御製重建鐘樓碑[1]:316[2]:123[3]:140[5]:226-227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東城區地名志編輯委員會 (編). 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10-01: 538. ISBN 7-200-01869-4.
- ^ 2.0 2.1 2.2 2.3 2.4 張明義 等 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李燕秋 卷主編 (編). 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09-01: 1014. ISBN 7-200-04939-5.
- ^ 3.0 3.1 3.2 3.3 3.4 張明義、王立行、段柄仁 主編;宋惕冰(卷)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編). 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03-01: 784. ISBN 7-200-05631-6.
- ^ 4.0 4.1 4.2 4.3 劉曉晨,陳平,盧彥主編;北京市東城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編). 北京市东城区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5-08-01: 916. ISBN 7-200-06080-1.
- ^ 5.0 5.1 5.2 5.3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著 (編). 北京志·文物卷·博物馆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05-01: 463. ISBN 7-200-06342-8.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中文(中國大陸)).
- ^ 北京鼓楼违规私换大门被调查. 北京晨報. 2013-06-17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6) (中文(中國大陸)).
- ^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華網. 2024-07-27 [2024-07-27].
- ^ 王京. 北京的鼓楼和钟楼. 建築工人. 1999-12: 48.
- ^ 图文:北京钟鼓楼恢复古代击鼓撞钟报时传统. 中國新聞網. 2001-12-31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3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