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強

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壓力pressure[1])是物體間相互擠壓而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一種彈性力[2][3][4],其作用效果用壓力除以受力面積表示,同稱壓力[5][4]pressure,常以為符號),在中國大陸又稱壓強(如物理學中通稱「壓強」[6][7]、基礎教育階段只稱「壓強」,而將「壓力」一詞指稱「compressive force[8])。壓力可用任意之力單位與面積單位進行測量,但因各學科與歷史因素,其單位多樣化,如:mmHg、mmH2O、torr、Pa、bar、psi、atm、Ba、g/cm2、kg/cm2、msw、fsw等等。但是,國際單位制帕斯卡(每單位平方公尺牛頓)為壓力單位。

絕對壓力相對壓力(又稱計式壓強)加上該地大氣壓力。日常生活中用的壓力計,如車胎壓、血壓通常是測量相對壓力[9]

壓力在公式中常以英文字母「p」表示。壓力與和面積的關係如下:[10]

其中:

  • 代表壓力
  • 代表垂直作用力
  • 代表受力面積

或寫成微分形式:

其中的負號表示力(朝向物體)與法向量的方向(從物體出發)相反。

根據上述公式,可以推導出計算液體壓力的公式:

即:

其中:

  • 表示壓力
  • 表示液體的密度
  • 表示重力加速度
  • 表示物體表面離液面的距離

單位

編輯

表中等號 = 表示精確值,約等號 ≈ 表示近似值,而恆等號 ≡ 表示定義值。

壓強單位
  帕斯卡(Pa) (bar) 工程大氣壓(at) 標準大氣壓(atm) (Torr) 磅力每平方英寸(psi)
1 Pa ≡ 1 牛頓/平方米 = 10−5 bar ≈ 10.197×10−6 at ≈ 9.8692×10−6 atm ≈ 7.5006×10−3 Torr ≈ 145.04×10−6 psi
1 bar = 100,000 Pa ≡ 106 達因/平方厘米 ≈ 1.0197 at ≈ 0.98692 atm ≈ 750.06 Torr ≈ 14.504 psi
1 at = 98,066.5 Pa = 0.980665 bar ≡ 1 千克力/平方厘米 ≈ 0.96784 atm ≈ 735.56 Torr ≈ 14.223 psi
1 atm = 101,325 Pa = 1.01325 bar ≈ 1.0332 at ≡ 101 325 = 760 Torr ≈ 14.696 psi
1 Torr ≈ 133.322 Pa ≈ 1.3332×10−3 bar ≈ 1.3595×10−3 at ≈ 1.3158×10−3 atm ≡ 1 毫米汞柱 ≈ 19.337×10−3 psi
1 psi ≈ 6,894.76 Pa ≈ 68.948×10−3 bar ≈ 70.307×10−3 at ≈ 68.046×10−3 atm ≈ 51.715 Torr ≡ 1 磅力/平方英寸

壓強與能量密度

編輯

中子星的形成條件中,由於壓強與能量的體積密度具有相同的量綱,有時使用壓強來表示能量密度的數值。相關的數學關係可以在統計物理學中推得。

壓力檢測辦法

編輯

壓力表分類

編輯

壓力檢測儀表按照其轉換原理不同,可分為液柱式、彈性式、活塞式和電氣室四大類。

它們的工作原理、主要特點、應用場合列表

壓力檢測儀表的種類 檢測原理 主要特點 用 途
液柱式壓力計 U型管壓力計 液體靜力平衡原理(被測壓力與一定高度的工作液體產生的重力相平衡) 結構簡單、價格低廉、精度較高、使用方便。但測量範圍較窄,玻璃易碎 適於低微靜壓測量,高精確度者可用作基準器,不適於工廠使用
單管壓力計
傾斜管壓力計
補償微壓計
自動液柱式壓力計
彈性式壓力計 彈簧管壓力計 彈性元件彈性變形原理 結構簡單、牢固,使用 方便,價格低廉 用於高、中、低壓的測量,應用十分廣泛
波紋管壓力計 具有彈簧管壓力表的特點,有的因波紋管位移 較大,可製成自動記錄型 用於測量400 kPa 以下的壓力
膜片壓力計 除具有彈簧管壓力表的特點外,還能測量黏度 較大的液體壓力 用於測量低壓
膜盒壓力計 用於低壓或微壓測量,其他特點同彈簧管壓力表 用於測量低壓或微壓
活塞式壓力計 單活塞式壓力計 液體靜力平衡原理 比較複雜和貴重 用作基準儀器、校驗壓力表或實現精密測量
雙活塞式壓力計
電氣式壓力計 壓力傳感器 應變式壓力傳感器 導體或半導體的應變效應原理 將壓力轉換成電量,並進行遠距離傳送 用於控制室內集中顯示、控制
霍爾式壓力傳感器 導體或半導體的霍爾效應
壓力(差壓) 變送器(分常規式和智能式) 力矩平衡式變送器 力矩平衡原理 能將壓力錶轉換成統一標準電信號,並進行遠距離傳送
電容式變送器 將壓力轉換成電容器電容的變化
電感式變送器 將壓力轉換成電感的變化
擴散硅式變送器 將壓力轉換成硅杯的阻值的變化

相關意義

編輯

此外,發生在兩個物體接觸表面、垂直於該表面的作用力,亦可稱為壓力。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压力.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2. ^ 張漢壯. 第八章 流体. 力学 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215–216. ISBN 978-7-04-052538-0. 
  3. ^ 梁昆淼. 力学:上册 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3. ISBN 978-7-04-028354-9. 
  4. ^ 4.0 4.1 牛家玉. 压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 3版網絡版. 2022-01-20 [2024-08-19]. 
  5. ^ 压力.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6. ^ 压力.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7. ^ 李毓昌. 压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 3版網絡版. 2024-07-03 [2024-08-19]. 
  8. ^ 压力.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9. ^ 絕對壓力.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10. ^ Pressure. [2018-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