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是指人類動物間的情誼或是指親切的交誼、交情。友情涉及到相互的了解、尊重和喜歡。存在友情的兩人,互稱朋友

文字釋義

編輯

請注意,「朋友」並非都指代存在友誼的雙方。在現代文化中(尤其是媒體上),朋友一詞經常用來作為賓語的一部分(例如,觀眾朋友們)。

中文

編輯

中文中的「友」是從甲骨文中演變來的,甲骨文中,友是兩手相握,表示互幫互助,引申意義則為友情。現代社會中,部分中國人使用擬親屬關係來稱呼自己的朋友們;例如,男性互稱「兄弟」「哥們」,女性互稱「姐妹」等。

德文

編輯

直到16-17世紀,德語中「關係」和「友誼」仍可以通用。在某些方言中,血緣關係的最初含義也是友誼。

人類間的友情

編輯

友情是一個人的完整人生中三種由人際關係帶來的基本感情(親情,友情,愛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友情不是交換關係,友情要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之上。一旦只有一方付出,而另一方不懂得回報,這種關係便變得十分脆弱。

人類之間的友誼來源較為複雜。

友情的建立方式從原始的見面交流逐漸擴展到了書信網絡上,使人們成為筆友網友。通常地,筆友和網友間也存在友誼。除從完全陌生到成為朋友外,友情還可能來源於親情(這種友情是基於親情之上的,嚴格來說,這種「友情」仍是親情)、師生之間或日常工作、罹患疾病等。

時間對友誼的影響

編輯
 
擁抱是親密朋友間的一種行為

通過對近年來的人際關係分析,時間會對人類之間的友誼產生影響。

通常,深刻友情的建立都需要雙方付出相當長時間的對對方的觀察和了解。而最常見的互相了解的方式即是一起活動、聊天等。如果兩人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繫,友情很可能會變得淡漠。而由於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花在面對面的交往上的時間在逐步縮短(這裡指的不是在社交網絡服務上花費的時間)。曾經人們覺得具體原因之一可能包括工作時間的延長。另一個原因是,社會造成人們之間的關係從友誼逐步走向交換關係

然而,最近針對美國人和法國人的調查發現,人們之間的友情不僅正在走向淡漠(這也發生在其他國家),人們對於社交活動的態度也變得非常隨意。儘管法國人的每周的工作時間減少了,但他們仍和美國人一樣面對着朋友的減少和友誼的衰減。[1]

另外,在朋友間的行為舉止上,過去和現在的人們也不盡相同。例如古代有詩:

今日看來卻可能被解釋為浪漫友情同性戀。今日,朋友之間更傾向於獨立存在,而這也成為友誼趨向疏離的可能原因之一。

跨物種之間的友誼

編輯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友誼也存在於靈長類動物中。

人與動物之間存在的友誼是十分常見並且普遍的。最常見的例子是寵物主人與寵物之間隨着時間的加深,友誼會逐漸加深。與人類間的友誼相同,人與動物間的友誼也可能轉化為親情[2],但轉化為愛情的例子不多。相對於人類間的友誼,人與動物間的友誼被一些人認為更加可靠。

舉止

編輯
 
搭肩膀是友誼的一種體現

朋友間的舉止是突出友情深淺的一個標準。相對而言,更親密的朋友間,肢體接觸會更多。有多種行為都可以表達友情,但朋友間表達的行為可能不盡相同。例如有人會在朋友失意時搭肩膀以示鼓勵,有人會僅以言辭鼓勵之。擁抱可以用在親密朋友之間表示悲傷喜悅激動等感情。親吻是友誼的最深刻表達方式。直到近代,親吻在歐洲美國都幾乎發生在女性朋友間。但目前這兩個地區中,男性可以親吻女性以表達友情,尤其是在兩人是忘年之交時。但在其他許多國家,朋友之間如果親吻很可能被視為戀愛行為。

哲學家的觀點

編輯

西方世界

編輯

亞里士多德將友誼分類為三類:

  • 基於愉快的友情。
  • 基於興趣的友情。
  • 基於美德的友情。

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友誼應該是基於美德的友誼。基於美德的友情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即使很多時候這種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這種友情可能在具有一樣美德的兩人中出現,而且,根據哲學家所述,這種友情和愛情不同,愛情會創造一種將個體聯繫在一起——也就是互相依賴的關係。仍根據亞里士多德所說,只有具有美德的朋友才能使人進步,因為具有美德的朋友就像一面鏡子,讓自己從對方中認識到自己。

友情與健康

編輯

傳統的觀點認為,良好的友情可以加強個人的和總體的幸福感。但一些研究發現,強烈的社會支持會使女性的健康和壽命的機會得到提升。相反,孤獨和缺乏社會支持使患心臟病、感染病毒和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有兩位女研究人員甚至稱友情關係是「行為疫苗」(behavioral vaccine[3] ,意指友誼可以保護身心健康。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Why is Friendship on the Decline?. naked capitalism. 2008年2月20日 [2011年1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月16日) (英語). 
  2. ^ 這裡的親情指的不是基於血緣關係的親情,而是將寵物作為自己家庭的一成員來對待的一種感情。
  3. ^ Friendship,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2007 Sias, Patricia M; Bartoo, Heidi. In L'Abate, Luciano (Ed). (2007). Low-cost approaches to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455-472). xxii, 526 pp. New York, NY, U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