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福樓拜
古斯塔夫·福樓拜(法語:Gustave Flaubert,法語:[ɡystav flobɛʁ];1821年12月12日—1880年5月8日),生於法國魯昂,法國文學家,《包法利夫人》的作者。
Gustave Flaubert 古斯塔夫·福樓拜 | |
---|---|
出生 | 法國魯昂 | 1821年12月12日
逝世 | 1880年5月8日 法國魯昂 | (58歲)
職業 | 文學家 |
國籍 | 法國 |
體裁 | 長篇小說、散文 |
文學運動 | 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 |
代表作 | 《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
配偶 | 終身未婚未育 |
父母 | Achille-Cléophas Flaubert Anne Fleuriot |
受影響於 | 喬治·戈登·拜倫、維克多·雨果、歌德、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 |
施影響於 | 安東·契訶夫、讓-保羅·薩特、弗朗茨·卡夫卡、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艾茲拉·龐德、居伊·德·莫泊桑、埃德蒙·德·龔古爾、阿爾封斯·都德、埃米爾·左拉、伊萬·屠格涅夫、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
簽名 |
生平
編輯福樓拜出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的魯昂,父親是當地市立醫院的院長,頗有名望,深受當地居民的愛戴。
小時候的福樓拜常和妹妹一起爬到窗簾上偷看停放在醫院裡的屍體,使得幼年的福樓拜對許多事都看得很淡。
中學期間他認識了美麗的少婦愛麗莎,這份近乎離譜的暗戀註定單相思,福樓拜這份情感轉移至他的小說《情感教育》。
後來他認識了女作家路易絲·柯蕾,兩人很有默契的維持著男女關係,1852年12月給路易絲·柯蕾的信中提到:「作者在其作品中,應該猶如宇宙間的上帝,他無所不在,但又無跡可尋。」
作品創作
編輯1856年他的大作《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誌》上連載,因內容太過敏感而被指控為淫穢之作,詩人拉馬丁告訴他,「在法國沒有一個法庭能定你的罪」。果然後來經法院審判無罪,開始聲名大噪。
《包法利夫人》被視為是「新藝術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說」,書中主角愛瑪是一位農莊的女孩,美麗但不文靜,在成為包法利夫人後,沉浸在追求炙熱愛情的美夢中,忽略了丈夫和新生的孩子,最後被社會所欺騙,被情人所拋棄。福樓拜透過無數的繁瑣細節描寫包法利夫人的心理狀態,他對作品完美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1800頁正反兩面寫滿的《包法利夫人》草稿刪節到最後只剩下不到500頁,他視文字、文學創作為生命,作品中的每一章、每一節,甚至是每一句、每一字,極盡可能的反覆修改,優美的文字呈現出嘔心嚦血的結果,他認為「一句好的散文應該同一句好詩一樣,是不可改動的,是同樣有節奏,同樣響亮的。」福樓拜描寫女主角愛瑪服毒自殺,為具體了解砷中毒的症狀,竟認真去研究醫學專著,他感到自己好像也中了毒。他認為,寫文章要盡量做到像科學那樣客觀嚴謹,描寫人物要像定義標本一樣。在法國文學史上他上承寫實主義,其創作理念極大的影響了左拉以後的自然主義作家。
1867年寫出歷史小說《薩朗波》,以古代非洲奴隸國家僱傭軍隊起義為背景,描寫起義軍首領馬多和迦太基姑娘薩朗波的戀愛。
去世
編輯福樓拜終身未婚,但感情方面行徑極端荒唐,常流連風月場所。
1880年5月8日福樓拜準備巴黎之行,他突覺得暈眩,醫生到達前已死於中風(一說是梅毒併發症),埃德蒙·勒杜(Edmond Ledoux)說福樓拜是在浴室上吊自殺。一説長時期追求靈感喝咖啡,致咖啡因中毒引起併發症亡
作品
編輯參考
編輯- 《天才、狂人與死亡之謎》,黛博拉·海頓著,李振昌譯
- 《福樓拜的鸚鵡》,朱利安·巴恩斯,湯永寬譯
外部連結
編輯Online Texts
編輯- French Audiobook (mp3): La femme du monde (taken from Flaubert's early works)
- Gustave Flaubert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Flaubert's wor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ext, concordances and frequency list
更多鏈接
編輯- Overview
- site of the Centre Flaubert at Rouen
- Multilingual research links
- Flaubert entry at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ibliomania p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Long page about Flaubert
- A comprehensive site in Fren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laubert 'Bookweb' on literary website The Ledge, with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