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詩派
吳中詩派是中唐大曆、貞元期間,以顧況、皎然等詩人為首的一個詩派。吳中詩派的整體概念於1984年由趙昌平先生所提出,後被學界所採納。經趙昌平先生的探究,他指出了多位出身吳中地區的詩人之間擁有緊密的聯繫,他們的詩史觀以皎然《詩式》中的「體變未必道喪, 復古通變」為主,作詩多同調。吳中詩派的詩句以情性為基點,繼承盛唐遺風,也在此基礎上做出創新,為元和正變做出了鋪墊。它們結合了吳中俗體詩的固有特徵及皎然提出的「三格四俗品」的主張,最終為元和詩變作了理論準備。[1]不可否認的是,吳中詩派所處的時代,主流仍然是李端,盧綸,錢起等為代表的大曆體[2],但是吳中詩派的理論在元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有力的推動了元和詩變的發展。
形成
編輯皎然於貞元初寫就《詩式》一書,他在內提出作詩的宗旨為「真於情性, 尚於作用」[3],並在此基礎上恢復古人着重意義的寫作方式,而非「竊古」。後他定五種詩格,分別為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有事無事及有事無事情格俱下。詩式內所說的理論後成為了吳中詩派的理論基礎。[1]詩派成員多推崇自然,以為「為文真於性情,尚於作用,不顧辭采而風流自然」。皎然在其文章中對發展了聲律的沈約表達了不屑的態度,用「酷裁八病,碎用四聲」評價他,認為沈約如此使得那些沒有天賦的人受到蒙蔽。[4]但是他本身並不反對合理的使用聲律,只是對於從翻譯佛學而引申的四聲,以及周顒發展的八病並不贊同,他說「雖有聲律,不妨作用」,就是最好的明證[5]。而吳中詩派貴尚自然、清淡閒遠風格的代表人物顧況下啟元稹、白居易、韓愈、孟郊,對唐代詩風的變革,起了推動作用。[6]
吳中詩派的七位主要成員皎然、顧況、張志和、秦系、靈澈、朱放和陸羽曾多次互相贈答詩詞,活動地區集中於吳中地區,他們的聯繫及相似的人生經歷使得他們獨立於大曆十才子,自成一派。在詩派成員的交流中,他們頻繁的使用聯句詩,後激發了唐代聯句詩的興盛。[7]顧況等人所作詩句的旨趣也隨之和皎然所說的理論相符:
- 外示驚俗之貌,內藏達人之度。
- 其作用也,放意須險,定句須難,雖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
- 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後,觀其氣貌,有似等閒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 固須繹慮於險中,采奇於象外,狀飛動之句,寫冥奧之思。夫希世之珠,必出驪龍之頷,況通幽含變之文哉?
除復古清淡的風格外,吳中詩派為體現創新思想而發展出了「化俗為奇」、清狂的風格。經研究,這些變化主要來自於對吳中俗體詩的借鑑及吳中詩派成員所共同擁有的仕途經歷,也影響到了同時期著名的詩人韋應物。[1][8]皎然一開始提出五格十九體的概念,後進一步提出三格四品,其中四品來源於李嗣真所撰《書後品》。李嗣真提出書分三品,分別為上、中、下,但是還有在三品之外的逸品。趙昌平先生通過對比皎然對淈沒格、跌宕格的解析及朱景玄註解李嗣真說「格外有不拘常法者」的描述,指出三格四品就是以五格十九體為基礎的「逸品」。
相較於盛唐,唐詩到了大曆時期,失去了慷慨豪邁的志向,轉而偏向於陰柔之趣。[9]由於同時期古俗、時俗風氣的流行,皎然所提出的三格四品才提倡了跌宕不羈的風格。[1][10]
共同特點
編輯- 他們或世籍東吳,或早年即寓居吳會,其主要活動地區都在三吳兩浙,有鮮明的地域性。
- 他們均未顯宦,皎然和靈澈更是僧人,但他們都有建功立業,出將入相的志向,內心並不反對做官。因而佯狂自高,頗有奇崛之氣。
- 他們從大曆至貞元一直保持着較密切的關係。七人今存相互贈答唱和詩40多首,並常在詩文中互相引為同調,還組織過詩社。
- 理論上,他們復古,推崇苦思格和逸格,因此得出了由險入奇,由俗入奇兩條道路。
- 創作上,他們繼承了鮑照,謝靈運的傳統,糅合吳中本地的俗體詩,啟迪了元(禛)白(居易)詩派和韓(愈)孟(郊)詩派的創作。[11]
所受影響及所造成影響
編輯皎然、顧況等人因受謝靈運、鮑照的影響,作詩才會從俗體中尋求新變,鍾嶸等人曾批評過謝、鮑的放蕩之處,因此李肇總結貞元時期的風氣依舊「蕩」。[12][1][13]吳中詩派因在仕途上不得志,在作詩時試圖表現自我,形成了放誕的作風。吳中詩派的成員一方面對漢魏詩簡古不滿,另一方面想要擺脫大曆十才子的清淡風格,因此出現了清狂的寫作風格,皎然在書中解釋清狂為「清中而狂外」。[1][14]後來吳中詩派從俗體詩中汲取因素的做法被元白派所借鑑;其對文體和定句的形式則為韓孟一派創造出險澀詩句的基礎。
參考文獻
編輯- 皎然:《詩式》
- 皎然:《詩議》
- 鍾嶸:《詩品》
- 李肇:《唐國史補》
- 趙昌平.「吳中詩派」與中唐詩歌[J].中國社會科學.1984(4).
- 許連軍.論皎然詩學理論對中唐詩人創作之影響[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0(6).
- 鄒西禮.韋應物的交遊與其詩歌創作的關係[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
腳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見 趙昌平:「吳中詩派」與中唐詩歌,載《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4期
- ^ 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在敘述詩體的時候,並無吳中體,而同時代的人也沒有提到。
- ^ 《詩式》:「作者措意,雖有聲律,不妨作用,如壺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時時拋針擲線,似斷而復續,此為詩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 ^ 《詩式》:「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聲,故風雅殆盡。後之才子,天機不高,為沈生弊法所媚,懵然隨流,溺而不返。」
- ^ 詩式:「作者措意,雖有聲律,不妨作用。」
-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顧況,元白得其俗,韓孟得其奇。「
- ^ 見 許連軍:論皎然詩學理論對中唐詩人創作之影響,載《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 ^ 見 鄒西禮:韋應物的交遊與其詩歌創作的關係,載《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 ^ 胡應麟《詩藪》:「氣骨頓衰。」
- ^ 《詩議》:「頃作古詩者,效得庸音,競壯其詞。」
- ^ 詳見《吳中學刊》1994年03期載梁成《唐代的「吳中詩派」》
- ^ 《唐國史補》卷下:「大曆之風尚浮,貞元之風尚蕩,元和之風尚怪也。」
- ^ 《詩品》卷上謝靈運:「其源出於陳思,雜有景陽之體。故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蕪為累。」卷中鮑照:「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
- ^ 皎然《戲作》:乞我百萬金,封我異姓王。 不如獨悟時,大笑放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