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構可以分為王邑、王畿、王疆、歸服區、聯盟區和影響區六個層次。

「王邑」即甲骨文中的大邑商,其控制地域大約是北起沙丘、南到朝歌,西到太行山,東到古黃河的地區,是商王直接管理的地區,類似後世的京畿直轄區。這一範圍內,很可能是由三公、多尹直接管理,是商王的主要活動區。

「王畿」北起河北曲陽、定州,南到柘城、魯山,西至太行山,東跨古黃河兩岸,是商王直接控制區,類似後世的「直隸」。這一區域由商王朝的各級內服官員管理,是商王朝的中心區域。

「王疆」是在王畿基礎上向外延伸300里左右,是商王朝軍事力量所能有效控制的地區,是商人的實際控制區,也是商人的實際政治疆域。這一區域大致北至河北涿州、北京地區,南到河南柘城、魯山,西到山西汾水流域,東到山東淄博、棗莊、江蘇徐州地區。這一地區的邊緣會因為地形、自然環境、商王朝的經營策略等因素影響而前後推移,但總體說來,變化不會太大。商人在這一區域內分封大量諸侯國,使之與周邊的方國犬牙交錯,分封建國,以藩屏商。

「歸服區」是商人勢力與方國勢力交錯分布的地區,其大致範圍北可到燕山南麓,河北唐山地區、北京昌平張營遺址、平谷劉家河墓地,即在這一區域的邊緣;向南可達漢水上游、武漢地區;向西可達渭河平原及其以北的黃河沿岸;向東達濰河流域。商人在這一區域的統治政策具有三重特徵,一是保持軍事威懾,維持方國的歸服;二是加強文化控制,尤其是對方國上層的文化灌輸;三是在這一區域內建立大量封國和王朝控制的武裝據點,既鞏固商人勢力在這一地區的存在,威懾方國歸服,又為中心地區建立一個緩衝區。商人在這一範圍內的勢力分布非常不平均,許多方向上只是點式分布,但在有的地區則可以延伸很遠,建立相對成片的統治區域。商人在這一區域的存在具有不穩定性,商王朝主要依靠對歸服方國的控制達到統治目的。

「聯盟區」是商人在歸服區外圍,軍事力量難以達到的地方,商人通過與周圍方國建立聯盟關係維護這一地區的穩定。這一地區的範圍很難確定,其中有許多地方相互重合和互相轉化,商人的政治影響主要依靠經濟、文化手段,軍事威懾處於十分次要的地位。

「影響區」實際上已經不屬於政治疆域構架的範疇,而是文化傳播的問題。但文化傳播實際是以政治、經濟、文化綜合實力為後盾,也是認識商王朝的重要方面,這一區域幾乎可以覆蓋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甚至包括越南,具有非常廣泛的分布空間。[1]

  1. ^ 宋鎮豪; 王宇信,徐義華. 商代国家与社会(商代史卷四).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048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