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海耳
美国天文学家(1868—1948)
喬治·埃勒里·海耳[1](英語:George Ellery Hale,1868年6月29日—1938年2月21日),美國天文學家。
生平
編輯他曾於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天文台(1889-1890)及柏林(1893-1894)接受教育。當他仍是麻省理工學院大學生時,便已發明太陽單色光照相儀(spectroheliograph),並以此發現太陽表面的渦流(solar vortices)及太陽黑子的磁場。
1890年,他出任凱伍德天文台台長,1893-1905年出任芝加哥大學教授,他也是《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編輯(1892-1895年)及《天文物理學報》(Astrophysical Journal,1895年起)的創刊編輯。「天文物理」(Astrophysics)這個詞語,便是由他所創的。
他擅長向富商籌集經費,並曾促成三個大型天文台的成立,並安裝當時最先進的儀器,包括擁有全世界最大口徑折射望遠鏡的葉凱士天文台(他於1895年至1905年出任該台的台長)及威爾遜山天文台(於1904年至1923年出任該台台長)。在威爾遜山天文台工作期間,他聘用了沙普利和哈勃兩位後來有名的天文學家。1928年,海耳又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600萬美元捐款,興建帕洛馬山天文臺,並安裝一台口徑200英吋的反射望遠鏡,為當時全球最大的望遠鏡,此望遠鏡由加州理工學院管理,海耳對該校的發展上亦擔當過重要角色,令它成為頂尖的研究大學。1969年,帕洛馬山天文台和威爾遜山天文台合併,命名為海耳天文台。
榮譽
編輯獎項
- 亨利·德雷伯獎章,1904年
-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1904年
- 布魯斯獎,1916年
- 讓森獎章,1917年
- 伽利略獎,佛羅倫斯,1920年
- Actonian Prize,1921年
- 科普利獎章,1932年
(註:海耳曾多次被提名角逐諾貝爾奬,但從未得獎。)
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物件
注釋
編輯- ^ 海耳是傳統譯名,只有George Ellery Hale才被譯為海耳,其他Hale譯作黑爾。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993年10月版,新華通訊社譯名室編,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ISBN 7-5001-0221-6
外部連結
編輯- 簡歷
- Bruce Medal p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warding of the Bruce Medal: PASP 28 (1916) 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warding of the RAS gold medal: MNRAS 64 (1904) 38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