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 (法國)
大學校(法語:grande école,法語發音:[ɡʁɑ̃d‿ekɔl]),法國教育部定義為「通過入學考試錄取學生並確保優質教學的高等院校」,入學考試在兩年的大學校預科班學習之後進行,與只需法國業士文憑即可取得入學資格的公立綜合性大學是兩套不同的高等教育體系,中文有時也譯為「專業學院」、「高等專業學院」。相對於綜合性大學而言,大學校規模小、專業性更強,更重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以培養高級專業人才而出名,在法國就業市場上得到了很高的認可,被稱為法國的精英教育。
大學校按領域可分為以下幾類:工程師學院(École d'ingénieurs)、高等商學院(École de commerce)、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及其它領域的高等學院。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巴黎政治學院、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國立巴黎高等礦業學校、中央理工-高等電力學院(由巴黎中央理工學院與高等電力學院合併)、國立巴黎高等化學學校、國立橋路學校、HEC商學院、ESSEC商學院、ESCP歐洲商學院 等就是這類學院中的佼佼者。
歷史
編輯大學校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794年法國大革命期間[1],當時法國國民公會頒布法令建立了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數學家加斯帕爾·蒙日和拉扎爾·卡諾建立了「中央公共工程學院」(即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前身),亨利·格雷瓜爾神父建立了國立工藝技術學院。大學校的辦學模式很可能參考了位於梅濟耶爾的軍事院校,蒙日曾在那裡任職。現在一些大學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或18世紀,早在「大學校」這一名詞出現之前。如,1780年建立的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校,1783年建立的國立巴黎高等礦業學校,1747年建立的國立橋路學校,1741年建立的國立高等海事工程學校(現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校前身),以及同時期建立的一些軍事工程學校。很多頂尖的法國數學家、科學家在這些軍事工程學校中任教,包括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夏爾·艾蒂安·路易·加繆、艾蒂安·貝祖、西爾維斯特·佛朗索瓦·拉克魯瓦、西莫恩·德尼·泊松、加斯帕爾·蒙日等(大部分之後都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任教)。1802年,拿破崙創立的聖西爾軍校也被視作大學校,雖然該校旨在培養軍官。
19世紀,一系列大學校陸續成立,包括1816年建立的國立聖艾蒂安高等礦業學校,1819年建立的巴黎高等商業學院(現ESCP歐洲高等商學院前身),1826年建立的巴黎高等農藝科學學院,1829年建立的巴黎中央理工學院等。
“ | 1832~1870年,中央製造技術學院向社會輸送了3000名工程師,並為大部分工業化國家樹立了一種教育模式。直到1864年,它的學生當中還有1/4來自國外。除作為辦學示範外,它的另一方面影響是使法國技師的質量令歐洲東南部、意大利、近東,甚至是比利時刮目相看。隨着時間推進,高等院校(grandes écoles)體系進一步得到了擴張,1826年在南希創建了水產與林業學院(Ecole des Eaux et Forêts at Nancy)、1854年在里爾(Lille)創建了工業技術學院(Ecole des Arts Industriels)、1857年創建了里昂內茲中心學院(Ecole Centrale Lyonnaise)。經過1848~1855年的失敗的嘗試之後,國家農藝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onomy)終於在1876年獲得重建,這些院校的加盟,使整個院校體系顯得更為充實和豐滿。最後,相對低層次的工作人員——他們在今天應被稱為「生產工程師(production engineers)」的培訓也通過「工業技術學校」的發展得到了保證,這種學校使教育體系的範圍變得更為廣泛。第一家這樣的學校於1806年成立於馬恩省屬的沙隆(Châlons-sur-Marne),第二家則於1811年成立於昂熱(Angers)(它們兩家都在1832年經過了重新組合),第三家於1841年成立於埃克斯(Aix-en-Provence)。每一家都具有300人的學生規模。毫無疑問,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擁有歐洲最好的高等科學技術教育體系。 [註 1] | ” |
——彼得·馬塞厄斯,M.M.波斯坦,劍橋歐洲經濟史·第7卷,工業經濟:資本、勞動力和企業·上冊,英國、法國、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2] |
19世紀後期及20世紀,其它不同領域也相繼誕生了大學校,其中較為著名的有1871年建立的魯昂商學院(諾歐商學院前身),1872年建立的巴黎政治學院,1878年建立的法國國立高等電信學院,1881年建立的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1894年建立的高等電力學院,1907年建立的高等經濟商業學院,1909年建立的國立高等航空航天學院等。
自此,法國的高等教育出現了獨特的雙體系模式,即中小規模的專業高等教育體系大學校,與傳統的公立大學體系。有些專業只在其中一類體系中開設,如醫學只有公立大學開設,而建築學只有大學校開設。
大學校(及其預科)體系也存在於法國前殖民地,瑞士,意大利(拿破崙十年統治期間,在當地推廣了法國體制)。19世紀時,該體系在世界範圍內影響深遠,很多大學的名稱被認為源於法國大學校,如加州理工學院原名為「Polytechnic Institute」[3],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原名為聯邦理工學校(Eidgenössische Polytechnische Schule)[4],蒙特利爾工程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均源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此外,一些中國,美國,英國,俄羅斯的學校名稱中,也包含了翻譯自法語大學校的詞彙。進入20世紀後,法國大學校的影響力逐步被德國及盎格魯撒克遜大學體系取代。
目前,對於大學校,並沒有標準定義或者官方列表。立法上,「大學校預科班」被廣泛使用,但「大學校」一詞並沒有在教育法中出現,僅在社會統計中會出現。通常使用高等學校(écoles supérieures)一詞來指代公立大學之外的高等教育機構。非營利組織 法國大學校聯盟(法語 :Conférence des grandes écol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採用了更廣的「大學校」定義,其對學校的選擇和文憑的聲望要求更寬鬆。大學校聯盟的成員並不是官方或公認的大學校列表,例如成員中的某些工程師學院無法頒發國家級工程師文憑。
錄取方式
編輯大學校的入學錄取方式與法國公立大學完全不同。根據法國法律規定,所有獲得業士文憑(baccalauréa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簡稱BAC)的學生均可申請進入公立大學進行第一年課程的學習,而不需要滿足其他成績或資質的要求。這與大學校的選拔機制不同。大部分想進入大學校的學生,首先需要經過為期兩年的大學校預科班學習,並通過淘汰率極高的入學考試,才能獲取大學校的入學資格;也有部分大學校,內設預科班,憑業士會考成績通過篩選的學生,在校內學習兩年後,參加入學考試。大學校入學考試包含為期一個月的筆試,通過者可以參加口試。最後,大學校根據候選學生的排名進行錄取。
主要種類
編輯- 工程師專業學院
- 商科專業學校
- 高等師範學院
備註
編輯- ^ 部分名詞翻譯不同
參考文獻
編輯- ^ Michel Nusimovici, Les écoles de l'an III, 2010.. [2016-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 ^ 波斯坦, M.M.; 馬賽厄斯, 彼得; 王, 春法.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工业经济:资本、劳动力和企业·上册,英国、法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3年11月: 393. ISBN 7505828924. OCLC 60604495.
- ^ Thomas, Grace Powers. Where to educate, 1898-1899. A guide to the best private schools, higher institutions of learning, etc., in the United States. Boston, Brown and Company. [c1898]: 15.
- ^ ETHistory - 18481855: Polytechnische Fundierung eines alten Traums. www.ethistory.ethz.ch. [2018-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