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調
大平調本名平調,因其唱腔音樂相對於高調(山東梆子)的音調低,故稱之為「平調」,現通稱「大平調」。該劇種歷史悠久,流布於豫北、山東、冀南等地區。2006年5月20日,大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平調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山東省成武縣、河南省濬縣 |
分類 | 傳統戲劇 |
序號 | 170 |
編號項目 | Ⅳ—26 |
登錄 | 2008年 |
流傳範圍
編輯大平調是流傳於中原五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唱腔屬於梆子腔系統流行地區以曹州(今菏澤市)為中心,跨越冀、魯、豫、蘇、皖五省邊緣地帶,西到鄭州、陳州(今淮陽),南到徐州、毫州,北到大名、磁州,東到濟寧、兗州,號稱流行五省八州。[1]
命名
編輯由於它的定弦、唱腔都比號稱高調的山東梆子、定名反調的橫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稱為平調。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長50厘米、5斤多重,當地觀眾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稱為大梆戲、大油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通稱為大平調。[2]
支派
編輯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着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