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帶
大洋帶通常被定義為位於大陸棚之外的海域,但應用上常作為海洋起點。該處深度深於200公尺。
大洋帶是大陸棚邊緣外的公海區域,約占公海的65%。該海域具有各式各樣的海底地形,包括比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深的裂縫以及深海的火山和海溝。儘管許多生命難以生存於這種環境生存,但許多物種已經適應並在此海域中繁殖。
子區域
編輯中層帶位於透光帶之下,只有少量的光線穿透。由於光線稀少,這個區域為透光度的「模糊地帶」。中層帶的溫度範圍為攝氏4至5度。這裡的壓力約一千萬帕 ,並隨深度加深而增加。[1]
54%的海洋位於不透光的半深海(無光)帶中。這裡也稱為「午夜地帶」。由於完全缺乏陽光,因此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唯一的光源是生物體的自行發光。此域水壓極高,溫度約為0至6 °C。
海洋生物
編輯海洋學家根據光的傳播距離將海洋劃分為多個區域。所有的亮度區域都屬於上述各區。透光帶是最靠近海平面的區域,是光照最充足的區域。它深約到100公尺,既有浮游植物又有浮游動物,可以支撐大型生物的生存,如海洋哺乳動物和某些魚類。深於100公尺處,沒有足夠的光線穿以維持大量生物,並且沒有植物。[1]
但是,有些生物會在海底熱泉噴口或於海底的間歇泉周圍成長,排出富含礦物質的過熱水。[2]這些生物以細菌為食,這些細菌利用過熱水和熱液噴口中的化學物質代替光合作用來產生能量。這些細菌的存在使烏賊,柴刀魚,章魚,蠕蟲,蜘蛛蟹等生物得以生存。 [3]
由於透光層帶以下區域的皆非常黑暗,許多在深海中生存的生物沒有眼睛,或者自行發光。光線通常為藍綠色,因為許多海洋生物都對藍光敏感。兩種化學物質,螢光素和螢光素酶相互反應,產生柔和的光線。生物發光的產生過程與熒光棒破裂時的發生過程非常相似。從誘餌到航行,深海生物都使用生物發光。 [3]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NatureWor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 Hampshire Public Television - Engage. Connect. Celebrate. Web. 27 Oct. 2009
- ^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Marine Graduate School. "Hydrothermal Ven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yage to the Deep.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2000. Web. 27 Oct. 2009.
- ^ 3.0 3.1 Knight, J.D. (1997) Sea and Sk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5 Oct.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