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桃木
天桃木(學名:Mangifera persiciformis),又名天桃、扁桃、扁桃芒果、扁桃杧果、酸果,是漆樹科杧果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的雲南、廣西、貴州等地,生長於海拔290米至600米的地區。
天桃木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無患子目 Sapindales |
科: | 漆樹科 Anacardiaceae |
屬: | 杧果屬 Mangifera |
種: | 天桃木 M. persiciformis
|
二名法 | |
Mangifera persiciformis |
別名
編輯嘜咖(廣西壯語) 酸果、天桃木(廣西)[1]
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特性
編輯常綠喬木,高可達30m,胸徑1m。圓錐花序頂生或着生於上部葉腋。每年早春4月開黃白或黃色小花,嫩葉紫紅色;7月份果實纍纍,未成熟是青綠色,熟透後淡黃色,味蜜甜,有股濃郁的荳蔻芳香。
枝圓柱形,無毛,灰褐色,具條紋。葉薄革質,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1-20厘米,寬2-2.8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皺波狀,無毛,中脈兩面隆起,側脈約20對,斜升,近邊緣處弧形網結,側脈和網脈兩面突起,葉柄長1.5-3.5厘米,上面具槽,基部增粗。圓錐花序頂生,單生或2-3條簇生,長10-19厘米,無毛,自基部分枝;苞片小,三角形,長約1.5毫米;花黃綠色,花梗長約2毫米,無毛,中部具節;萼片4-5,卵形,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無毛,內凹;花瓣4-5,長圓狀披針形;長約4毫米,寬約1.5毫米,無毛,裡面具4-5條突起的脈紋,匯合於近基部;花盤墊狀,4-5裂;雄蕊僅1個發育,長2.5-3毫米,不育雄蕊(1-) 2-3,鑽形或小齒狀,無花葯;子房球形,徑約1.2毫米,無毛,花柱近頂生,與雄蕊近等長。果桃形,略壓扁,長約5厘米,寬約4厘米,果肉較薄,果核大,斜卵形或菱狀卵形,壓扁,長約4厘米,寬約2.5厘米,具斜向凹槽,灰自色;種子近腎形,一端較大,子葉不裂。[2]
天桃木分布桂西和西南部,以及滇、粵西、瓊、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20-128m的丘陵、平原和溝谷旁(《中國植物志》為分布在海拔290-600m)。適生於平均氣溫19.5-22.3℃、年積溫7000℃以上、年降水量1000-1600m的地區。短期低溫-2.5℃幼樹枝梢會受輕傷害,小苗在-1.5℃會凍死。幼齡樹喜半陰,不耐曝曬,成年樹喜光,屬中性樹種。對土壤要求不高,除在鈣質土上不能生長外,微酸的紅黃土壤、沙壤、輕黏土和砂頁岩、花崗岩、沖積土等均能生長。[3]
與產泰國、緬甸、越南的M. camptosperma Pierre和M. camptosperma var. linearifolia Mukherji極相似,但不育雄蕊(1-) 2-3,果為桃形,壓扁,果核斜卵形或菱狀卵形,壓扁,種子近腎形,一端較大,珠被不摺疊,子葉不裂而明顯不同。[4]
作用
編輯- 果可食,但果肉較薄。
- 樹幹筆直,枝葉稠密,樹冠略成寶塔形,為良好的庭園和行道綠化樹種,南寧附近已作行道樹栽培。[4]
參考文獻
編輯- ^ 昆明植物研究所. 扁桃. 《中國高等植物數據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中国植物志》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is C. Y. Wu et T. L. Ming. 科學出版社. 1959–2004 [2015-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李建澤、陳波生、余漢元. 扁桃杧果的引种栽培技术试验. 粵東林業科技. 2006.
- ^ 4.0 4.1 《中国植物志》扁桃. 科學出版社. 1959–2004 [2021-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