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琅和費環形山

月球撞击坑

夫琅和費環形山(Fraunhofer)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德國物理學家光學大師約瑟夫·馮·夫琅和費(1787年-1826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夫琅和費環形山
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的西向斜視圖
緯度39.52°S
經度59.06°E
直徑57.8公里
深度2.45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時302°
命名來源約瑟夫·馮·夫琅和費

描述 編輯

 
夫琅和費環形山的周邊,月球正面區域圖[2]
 
夫琅和費環形山,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

該隕坑北面靠近環壁平原-弗內留斯環形山、東南偏南毗鄰維加環形山馬利特環形山位於它的西南偏南、西南偏西則坐落了揚環形山[3]

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39°31′S 59°04′E / 39.52°S 59.06°E / -39.52; 59.06,直徑57.8公里[4],深度2.45公里[5]

夫琅和費環形山外觀呈圓形狀,坑壁已受到一些小型撞擊的侵蝕,其中西北壁橫跨了衛星坑夫琅和費 V並部分延伸至它的內側壁,而北側壁也覆蓋了二座更小的撞擊坑,坑壁其餘部分相對較為完整,沿內側壁分布有一些細小的隕坑。該隕坑側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190米[1],內部容積約為2791立方千米[1]。碗狀的坑底較為平坦,散布有少量的微型坑,南部坑底三分之二地表的反照率比北部略低,可能該部分坑底已被熔岩覆蓋和抹平。

衛星隕石坑 編輯

按慣例,最靠近夫琅和費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
夫琅和費 緯度 經度 直徑
A 39.58° S 61.61° E 29.17公里
B 41.93° S 67.31° E 33.08公里
C 43.02° S 64.63° E 36.66公里
D 43.16° S 68.78° E 24.99公里
E 43.20° S 61.57° E 44.73公里
F 41.76° S 59.77° E 15.92公里
G 38.51° S 58.38° E 10.61公里
H 40.876° S 61.57° E 42.77公里
J 42.31° S 63.41° E 62.94公里
K 42.56° S 69.42° E 17.20公里
L 42.10° S 68.88° E 9.00公里
M 40.89° S 65.41° E 22.41公里
N 40.91° S 64.07° E 12.59公里
R 43.51° S 68.63° E 12.52公里
S 43.11° S 69.83° E 13.28公里
T 37.89° S 55.64° E 8.12公里
U 40.27° S 65.17° E 22.84公里
V 39.00° S 58.02° E 23.79公里
W 39.36° S 62.77° E 19.45公里
X 39.72° S 60.57° E 5.75公里
Y 40.13° S 62.81° E 13.23公里
Z 39.92° S 63.84° E 14.10公里
  • 衛星坑"夫琅和費 C"、"夫琅和費 E"和"夫琅和費 J"約形成於酒海紀[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Map of the visible side of the Moon. (PDF). [2016-11-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1-13). 
  3. ^ Crater Fraunhofer on LAC-115 map. (PDF). [2016-11-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2-13). 
  4.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7). 
  5.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6-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另請參閱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