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 編輯
小清河位於中國山東省境內泰沂山北麓,黃河以南,東偏北流,經濟南、淄博、濱州、東營、濰坊等五個市(地),於壽光市羊角溝注入渤海,全長216公里,流域面積10336平方公里,是山東的一條內河,也是省內唯一的水陸聯運、河聯運的河道。航道起點為濟南市荷花路跨小清河橋下200米處,途經濟南、濱州、淄博、東營、濰坊五市,終點為濰坊港西港區羊口作業區,Ⅲ級限制性航道總長169.2千米。將實現千噸級船舶海河聯運,單船運輸最大可運送1500噸,船隊可運輸7000多噸。
小清河 | |
---|---|
別名 | Hsiao-ch』ing Ho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省份 | 山東省 |
歷史
編輯小清河的前身為古濟水下游。濟水曾是位於黃河與淮河之間的一條大河,源於河南濟源縣,橫貫今山東中部東流入海,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東漢後,黃河改道,在武陟、修武間,濟水注入,經河北、山東兩省入海,河南境內已無濟水,而山東境內的菏水、汶水等仍沿濟水故道匯流入海。唐代,因黃河浸淤,濟水僅剩今山東東平以下河段,改稱清河(後又稱大清河或北清河,據說因水色清澈而得名)。
宋熙寧十年(1077年),黃河在澶州決口,改道從南,於梁山泊分為南北二支,一支合南清河(即古泗水)入淮;一支合北清河入海。黃河挾北清河自東阿至歷城一段仍為濟水故道,自歷城決口脫離故道,折向東北流入濟陽,至利津入海。由於地勢南高北低,《禹貢錐指》一書說:「濟陽入流(大清河新道)日盛,章丘之流(濟水故道)日微,故劉豫堰濼水使東以益之」。濼水源於濟南趵突諸泉,北流經濼口入大清河,劉豫在統治山東時期,乃築堰子濼水舊入濟處,名下濼堰,使濼水分流,堰南稱小清河,北清河改稱大清河了。至於劉豫出於何種動機暫且不論,但客觀上一是大清河北移以後,廣饒至濟南之間,鹽運不便;二是濟水故道年久失修,濟南南部,山洪和泉水排泄不暢,必然出現嚴重的洪澇局面。所以,劉豫開小清河百餘里以取代大清河,以下仍沿濟水故道,其入海之處,據元人於欽所著《齊乘》一書中:「婉蜒東流約五百里,至馬車瀆入海」。
清光緒十七年至十八年(1891至1892年),盛宣懷主持全流域大規模治理,濟南黃台至羊角溝實現通航,「使濟南、青州兩府所屬沿河八九縣永除橫溢之禍」「若非天時久雨以及黃河南岸潰決成災,其餘山水隨來隨泄,不致年年告災」「使民間糧食、商賈貨物出海口到省城一水可達」「北洋軍閥禍魯時期曾設有小清河疏浚工程事宜總局,除編了一本《勘察小清河報告書》外,別無事跡可言。」[1]。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補充水源以利通航,在歷城西北的玉符河東堤建睦里閘,引玉符河水東流入小清河,使小清河西延至睦里閘,形成現狀。民國時期,在小清河修建了邊莊、五柳2座船閘。1952年小清河貨運量192,832噸,1956年貨運量477,606噸。省交通廳設小清河航運局,1959年規劃修建6個梯級樞紐船閘工程,1960年緩建。1966年規劃柴莊、水牛韓、岔河、石村4座船閘,1967至1970年先後建成。
復航
編輯2020年初,小清河復航工程動工,起點自濟南市荷花路,終點為濰坊港西港區羊口作業區,流經五個地市,共有五個梯級船閘;復航工程全長169.2km,Ⅲ級航道,包括航道、船閘、橋梁、水利設施、過河管道、過河線纜、航標、維護基地與公共錨地、數字化航道等附屬及配套工程,投資超百億元,建設36座橋梁、4座船閘以及5個港口。2020年年6月28日,小清河壽光段的河道擴挖和疏浚完工,防洪標準從2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2021年12月9日,小清河復航工程博興段金家橋船閘主體工程完工,這是清河復航工程四個船閘中第一個完成船閘主體的工程。以前的金家橋船閘非常窄,只能通行小型漁船。重新改建後的金家橋船閘達到了Ⅱ級船閘標準,船閘的主體有效尺度是280米長、34米寬,5米的水深,可以通行2000噸級船舶。
截止2022年10月,航道開挖和管線遷改已基本完成,船閘建設完成80%,橋梁改建完成74%,沿線4個港口碼頭主體工程已完工,預計年底博興港以下試通航,2023年上半年全線通航,屆時從濟南可直接坐船出海。
參考資料
編輯- ^ 宋文田《小清河的回顧》,發表於《山東省文史資料選輯》第七輯,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