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蜥翼龍屬名Aymberedactylus,意為「小蜥蜴的手指」)是巴西早白堊世克拉圖組英語Crato Formation發現的一屬古神翼龍科翼龍[1]屬下包括單一物種塞阿拉小蜥翼龍A. cearensis)。

小蜥翼龍屬
化石時期:早白堊世108 Ma
正模標本下頜骨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演化支 長爪翼龍類 Macronychoptera
演化支 新翼龍類 Novialoidea
演化支 短四跖骨類 Breviquartossa
演化支 翼手龍形態類 Pterodactylomorpha
演化支 單窗孔類 Monofenestrata
演化支 翼手龍型類 Pterodactyliformes
演化支 天龍類 Caelidracones
亞目: 翼手龍亞目 Pterodactyloidea
屬: 小蜥翼龍屬 Aymberedactylus
Pêgas et al., 2016[1]
模式種
塞阿拉小蜥翼龍
Aymberedactylus cearensis

Pêgas et al., 2016[1]

發現與命名

編輯

正模標本MN 7596-V是一個近乎完整、呈三維狀態保存的下頜骨,發現於阿普第階阿爾布階克拉圖組英語Crato Formation(一個以保存精緻化石而聞名的化石群英語lagerstätte[2]),並於2016年被描述。[1]

屬名取自圖皮語英語Tupi languageaymbere(小蜥蜴)及希臘語daktylos(手指),種名指化石發現於巴西塞阿拉州[1]

描述

編輯
 
下頜骨聯合

小蜥翼龍可根據正模標本頜骨無齒、輕微下彎的齒骨聯合英語mandibular symphysis長度占頜骨全長一半及齒骨(保存不完整)底部長有小要冠飾等特徵鑑定為屬於古神翼龍科古神翼龍亞科。齒骨聯合上的小型神經血管孔英語foramen暗示顎尖可能覆有角質層,後者亦見於雷神翼龍身上。保存部分長270公釐(11英寸)。[1]

本屬與其他翼龍的區別在於細長的後關節突(下頜降肌所附着的突起,表明小蜥翼龍能很好地控制頜骨運動)和小英語fossa (anatomy)或凹陷及夾骨上粗糙的骨結構。此外小蜥翼龍還有一個獨特的特徵組合:齒骨聯合上的骨軸很深、背緣凹陷、頜骨較寬、齒骨孔短而窄(表明其咬合力較弱)、下頜枝英語ramus of the mandible與骨聯合成角很大。這些均為古神翼龍科的原始特徵。[1]

保存下來的小蜥翼龍標本翼展長約2公尺(6英尺7英寸),對古神翼龍科來說較為典型。根據顱骨尚未完全融合來判斷其很可能是一具亞成體。[1]

種系發生學

編輯
 
神龍翼龍超科下頜骨比較,A為小蜥翼龍

2016年的一項系統發育分析將本屬恢復為最原始的古神翼龍亞科。[1]

 古神翼龍亞科 Tapejarinae 

塞阿拉小蜥翼龍 Aymberedactylus cearensis

奧爾卡德斯歐洲神翼龍 Europejara olcadesorum

皇帝雷神翼龍 Tupandactylus imperator

沃氏古神翼龍 Tapejara wellnhoferi

杜氏凱瓦神翼龍 Caiuajara dobruskii

董氏中國翼龍 Sinopterus dongi

李氏始無齒翼龍 Eopteranodon lii

本溪華夏翼龍 "Huaxiapterus" benxiensis

具冠華夏翼龍 "Huaxiapterus" corollatus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Pêgas, R.V.; Leal, M.E.d.; Kellner, A.W.A. A Basal Tapejarine (Pterosauria; Pterodactyloidea; Tapejaridae) from the Crato Formation, Early Cretaceous of Brazil.. PLOS ONE. 2016, 11 (9): e0162692. Bibcode:2016PLoSO..1162692P. PMC 5031394 . PMID 27655346. doi:10.1371/journal.pone.0162692 . 
  2. ^ Unwin, D.M.; Martill, D.M. Pterosaurs of the Crato Formation.. Martill, D.M. (編). The Crato Fossil Beds of Brazil: Window into an Ancient World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475–524. ISBN 978-0-521-85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