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步傳輸模式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8月5日) |
異步傳輸模式(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是由美國國家標準協會和ITU-T(前身為CCITT)定義的一種電信標準,用於多種類型流量的傳輸。ATM採用電路交換的方式,以信元(cell)為單位。每個信元長53字節,其中頭部信息占了5字節。
ATM能夠比較理想地實現各種QoS,既能支持有連接的業務,又能支持無需連接的業務。它是寬帶ISDN(B-ISDN)技術的典範。ATM是一種交換技術,將數字數據切割成多個固定長度的封包,在光纖或DS1/DS3中進行傳輸。到達目的地後再重新組合。ATM網絡可以同時整合聲音、影像和數據。針對各種信息類型,提供最佳的傳輸環境。
ATM架構幾乎被以IP為主的下一代網絡取代,在歷史上從未真正取得重要地位。
協議架構
編輯ATM結合了電路交換系統和基於數據包的系統的優點。 但是與以太網數據包不同的是,ATM信元有固定的長度,因此很容易通過識別小區的頭部來減少交換系統中的時間損耗。此外,它並不像電路交換那樣占用線路。
ATM 信元構造
編輯ATM信元由5個八位位組標頭和48個八位位組有效負載組成。 ATM有兩種不同的信元標準: 網絡到網絡接口(Network-Network Interface,NNI)和用戶到網絡接口(User-Network Interface,UNI)。大多數ATM鏈路使用UNI信元格式。
UNI ATM信元圖
|
NNI ATM信元圖
|
- GFC:通用流量控制
- VPI:虛擬路徑標識符
- VCI:虛擬頻道標識符
- PT:有效載荷類型
- CLP:擁塞丟失優先級
- HEC:錯誤控制
部署與應用
編輯ATM在20世紀90年代初受到電信公司和部分計算機製造商的青睞。然而,即使到了90年代末,基於互聯網協議的產品仍比ATM有更好的性價比。[1] FORE Systems等公司專注於ATM產品[2],而其他大型廠商,如思科等,則僅將ATM視作一種額外的選擇。
參考文獻
編輯- ^ Steve Steinberg. Netheads vs Bellheads. Wired 4 (10). October 1996 [24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1).
- ^ What's in store for FORE?. Network World. 16 September 1996: 12 [24 Sept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