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渠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11月27日) |
惠農渠是寧夏平原的一條引黃河灌溉渠,長139公里,俗稱「皇渠」或「黃渠」。位於寧夏銀川市永寧縣、興慶區、平羅縣、賀蘭縣一帶黃河西岸,與漢延渠相連接,是寧夏平原引黃灌溉重要渠道之一。
長度和灌溉面積
編輯渠道總長229公里,其中惠渠長139公里,支幹渠三條長90公里。
灌溉面積130萬畝,現有各類建築物699座,其中各類水閘42座,涵洞26座。主要農作物有春小麥、水稻、高粱、玉米、胡麻、蔬菜及經果林等。水稻種植比例20%,全年灌溉引水天數176天,年均引水量11億立方米,糧食產量達3.5億公斤。
歷史
編輯清雍正四年(1726年)開鑿,雍正七年(1730年)完成,總工程由兵部侍郎通智奉命到此勘察設計、開渠,耗費白銀16萬兩,開鑿長度近300里。由始於陶家嘴南花家灣鑿渠引水,北流三百里,下入西河(今石嘴山惠農區西河橋處)[1]。在渠東築長堤以防黃河泛濫,渠西疏黃河河道舊有淤積,有排水泄洪的功能,可灌溉田二萬餘頃[2]
乾隆五年(1740年),又引該渠至平羅縣市口堡入黃河,與西河分流。開鑿長度一百三十餘里,可溉田四千五百餘頃。[3]
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寧夏工委書記楊一木在惠農渠下游的黃渠橋建立了中共寧北第一黨支部[4]。
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大規模的擴建,渠道現狀定形於七十年代末,是寧夏青銅峽河西灌區相對部位最低、渠線最長的一條幹渠,由青銅峽河西總幹渠原唐代三閘引水,傍黃河西岸略平行,流經青銅峽、永寧、銀川、賀蘭、平羅、惠農六市縣至惠農縣尾閘鄉,尾水泄入第五排水溝,灌溉面積又有擴大。
特產
編輯黃渠橋是惠農渠上的一座橋梁,古稱通潤橋,為交通要道,在橋頭集中了很多商鋪,黃渠橋爆炒羊羔肉遠近聞名,為當地特產。2007年,黃渠橋爆炒羊羔肉製作技藝被評為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